技术创新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条件。达成这个条件,需要完善的国家技术创新机制。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有三类需求:国家安全需求、科学发展需求和企业竞争需求。
技术创新载体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对技术创新需求最敏感,能够率先发现技术发展瓶颈和发展前景,企业也是传承技术的最重要载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全社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
符合国家安全需要的技术创新主要由中央政府主导,研究载体由中央政府管理。而科学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主要由学者提出、政府引导,强调以国际学术标准进行考核。企业竞争需求的技术创新主要由企业主导,政府扶持。
技术创新需要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研究型高校承担顶尖人才培养,教师应该专注于科学研究,以学术性作为重要评价标准。这也是培养顶尖人才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顶尖人才、领军人物可遇而不可求,要积累科学技术发展底蕴,同样需要培养海量工程师。
同时,还需要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构建多元的技术创新体系,方能服务日益复杂、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同高校各担其责
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高校肩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键责任。为了达成国家技术创新机制,高校要建设技术创新的文化,建立技术创新制度。高校应明确将技术创新纳入高校的愿景与使命,将技术创新作为高校发展战略列入高校章程,在章程中明确高校定位。
研究型高校专注于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从事学术性、原创性、前瞻性研究,学术创新是这类高校的核心战略,基础科学研究服务于技术创新研究,以跟踪和追赶世界研究水平为主,培养高端研究人才和高校师资,及时发现可应用于技术创新的成果。这类高校也是顶尖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型高校与世界顶尖大学开展合作,共同促进人类科学进步;与应用型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从事前瞻性、基础性的应用研究。同时,应用型高校应与企业科研院所长期合作,以多种合作模式从事技术创新。应鼓励应用型高校为技术创新筹措资金,技术创新权益由资金提供方、高校和技术创新团队分享。
应用型高校要以海量工程师培养和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目标,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企业竞争所需要的技术创新,主要由企业提出和实现,高校可以参与技术创新以及培养工程师。
还有一部分高校要兼具研究型与应用型大学定位。同时,各类型高校数量比例要恰当。美国大学绩效评价中心从2000年开始,每年收集600多所大学的综合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年度报告出版,可见美国高校以全世界人才为培养基数,研究型大学为600所左右。
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基础性研究的公共性和科研投入,以此推算,中国研究型大学数量100所左右比较合适。全美国四年制大学3000所左右,德国有高等学校300多所,其中综合大学114所,应用技术大学152所。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和工业化现实,中国四年制本科大学2000所到3000所并不多。
以自愿原则组建技术创新研究团队
高校内部应自愿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协调资源配合技术创新工作。根据技术创新资金来源不同,技术创新团队的组建也有多种形式。
如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技术创新研究,则可以由高校技术创新团队与合作方商定。政府应鼓励所有类型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工程学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自主设计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位论文导师由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和高校教师担任。
研究生从开始课题研究时以实习生的名义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工作。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可申请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和专利属于企业,企业承担部分研究生培养成本。
在研究院表现优秀、适合公司研究需求的硕士研究生,在研究院攻读工程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用。没有留用在研究院的工程硕士,部分推荐给公司的生产部门作为普通技术人员使用,其余部分供应社会其他高校,成为社会人才。
以科研评价推动高校履行责任
政府应对高校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监督,对高校技术创新实施问责制,以及实施基于绩效的激励制度。
政府对研究型高校的考核,可参考发达国家前200研究型高校,比如,加州理工、麻省理工等。政府对应用型高校的考核,建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海量工程师的效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政府对部分兼具研究型与应用型大学定位高校的考核,建议分类进行。研究型部分按照研究型高校的标准考核,应用型部分按照应用型高校的标准考核。
同时,鼓励高校自筹资金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建立激励相容的绩效激励体系。技术创新的收益在出资方、高校和技术创新研究团队之间分配。奖励形式包括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骨干员工跟投等,以激励催生“工匠精神”,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创新作为终生事业。
高校需要明确教师职责,明确定义为研究型教师还是应用型教师。学术研究型教师,坚持学术研究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对应用研究型教师,兼顾学术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对纯粹做应用研究的教师,考核和激励可以交给市场,根据学校以成果导向进行考核。
鉴于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培养是以企业作为终端用户,建议允许高校自主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和工程博士学位,且学位可考虑由高校与企业联合授予。
作者:王安兴(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