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处北方,并非产竹笋之区域,然在半岛县市当中,却不乏以吃笋为民俗者。
概而言之,胶东吃笋之习俗,多流行于莱阳及其毗邻地区,如莱西、海阳北、栖霞南等。在以上范围内,每逢年节或嫁娶,宴席之上,必有“炒笋丝”。
此习俗是何起源?何时起源?民间说法不一。唯其中寓意,众口一词,即取谐音“顺”之寓意。
海莱不产笋,吃笋只能买,有买就有卖。在当地的集市上,常能看到卖竹笋的摊位,尤其是在入冬之后、春节之前这段时间。
笔者生长于栖霞之东,少时并无吃笋之习惯。但自甲午之秋娶妻于莱阳后,耳濡目染,也渐渐适应这一风俗。此后,每当在海莱集市上遇到竹笋摊位,要么围观,要么购买,总之都会驻足一阵儿。今天上午,在路过海阳徐家店镇时,就从当地的集上买回了不少。
集上的竹笋摊位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卖原料,即干板状态下之竹笋;一种卖半成品,即已经切好、过水之后的笋丝。这两种摊位,在市场中的分布区域也有明显区别,前者一般跟卖粉条的摊位连在一起,后者则通常兼卖蚕蛹、烧肉等副食品。
就价格来说,原料要远高于半成品。在今天的徐家店集上,笋干每斤售价在三十三元至三十八元之间(根据干湿程度上下浮动),泡好的笋丝每斤则只有八块钱,这主要是加工过程中要浸泡吸水的缘故。
如果擅长“发笋”的话,购买原料(摊位可帮助切丝)回去加工更为实惠。但这道工艺的技术含量并不低,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方可,新手们一般望而却步。倘若就是不愿麻烦,直接购买半成品,回家简单一泡,就可下锅。
此前购买竹笋之时,笔者从未仔细打听过进货地点。而今天再买,忽然想到这一问题,于是便向摊主询问。对方答曰:“产自福建。”
从后续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福建是胶东竹笋之主要供应地,而莱阳则为胶东竹笋之集散中心。周边乡镇集市的竹笋摊,多半是从莱阳拿货。
莱阳及相邻县市,一年的竹笋销售量有多少?具体数据暂不知晓,但不妨做以下推测。
假设:大的乡镇一集可卖出五十斤笋干(全部摊位总计),五天一集,一个冬天按照百天计算,每个乡镇在冬天的竹笋销售量就大约在千斤左右。而莱阳、海阳、莱西、栖霞四县市按照四十个乡镇计算(全部乡镇不止此数,但并非所有的乡镇集市都卖竹笋),累计就可达四万斤。
四万斤之数字,或许会有夸张之感。但保守估计,一年也至少应该过万斤吧。以此来看,胶东的竹笋生意,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产业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