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光明日报发文《守护大河之洲的生态底色》,从历史观、政绩观、系统观三方面展示了我市对黄河三角洲持之以恒的守护。
一起来看全文
黄河三角洲,这片黄河泥沙沉积而成的年轻土地,造就了许多生态奇迹。
受黄河水量变化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却留存了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口的生态系统每年吸引600余万只鸟类在此繁殖、越冬,被誉为迁徙鸟类的“国际机场”,昔日的盐碱荒滩成为天堂;油气资源极为丰富,但当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存在冲突时,东营市选择舍油让绿,坚持走生态优先发展之路。
黄河三角洲属退海之地,大部地区成陆仅一百多年,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但黄河尾闾的人民逆势求变,实现了从“一棵树”到“满城绿”的跨越,一跃成为“国际湿地城市”“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奇迹的背后,是东营市对黄河三角洲持之以恒的守护。
沙通
鸟类
黄河三角洲湿地风光杨斌摄/光明图片
历史观——“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大河在此汩汩入海,造就了这里大片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人口,为一座城市提供了70%以上的淡水资源。这里的人们对黄河的感情深沉厚重,“母亲河”这一称谓,他们比任何人都懂。
爱之深,谋之远。
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尾闾的东营市刚刚设立。尽管市域面积不大,可有限的空间并没有锁住开拓者的思维和目光,他们看当下,想长远,观未来,提出“油洲加绿洲”的战略构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1992年,当申请建立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很多国人还从未接触过“湿地”一词。这一颇具前瞻性的做法为黄河三角洲留存中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
此时的东营还被冠以山东“北大荒”称号,土壤盐渍化程度高,“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中心城区一带土壤含盐量平均17‰以上,一度被列为绿化“禁地”。
将生态放置首位,为大河之洲增绿,为盐碱地上的人们优化环境,成为历届政府的共识。
2018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紧扣三大要素——高质量发展、黄河、生态特色,思路清晰,定位准确。
东营市有保护母亲河的强烈使命感。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东营市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以“站在全流域谋划入海口,做好入海口服务全流域”为己任,谋划实施河口生态之治——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由此走向深入和全面。
乘凉
科研人员为黑嘴鸥戴指环。周广学摄/光明图片
政绩观——“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事业”
崇高
凡从事崇高事业者,需胸有大丘壑,心有“定盘星”。
黄河三角洲无论地下、陆上还是海洋都蕴藏着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油气产量即来源于此。然而,放弃热气腾腾的经济效益,守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湿地,黄河三角洲人掂量出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孰轻孰重,他们抵住了诱惑、耐住了寂寞、坐住了冷板凳。
保护与发展两相宜,甚至越保护越发展,这是他们的追求。
保护和修复湿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任在肩。依据生态系统恢复力大小,选择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人工重建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进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首选:
——通水。黄河流路固化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淡水补给和水文连通,用生态方法连通湿地与黄河、湿地与海洋,构建“河—陆—滩—海”体系,让湿地内部水系“活起来”。加大淡水补给力度,黄河现行流路自然保护区13年来累计生态补水4.81亿立方米,两岸共恢复退化湿地面积29.5万亩。
——净土。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滩涂养殖、能源开发、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厘清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果断划出红线,退塘还河、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退油还绿;
当胜利油田的探扩权和采矿权涉及地方与保护区存在重叠时,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胜利油田生产设施果断全部退出,实施生态恢复,守好这方净土;
互花米草的暴发式扩张,对黄河三角洲本土物种的生存构成很大威胁。生态围堰,机耕船旋耕……2020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治理互花米草3800亩,成果被评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护鸟。面积广阔、类型多样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众多生物栖息、生长的摇篮,尤以鸟类为最。作为全球鸟类迁徙生态网络的重要一环,这里为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即便在城区,很多水域也保留了适合鸟类栖息的小岛。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和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入城。“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是东营市鲜明的城市风貌。黄河三角洲的湿地并不孤立,而是融入了城市。通过湿地公园、湿地小区、湿地生态廊道、小微湿地精品建设,湿地与城市相依相伴、相得益彰,城市精神、城市血脉在湿地的映衬下得以生长和赓续。
退耕还湿后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刘月良摄/光明图片
系统观——“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协同推进。
——构建以黄河口国家公园、沿黄生态带、沿海生态带和多条入海河流生态廊道为主体的“一园、两带、多廊道”生态保护大格局。
——视水、林、田、湖、草、湿地、盐碱地、海岸线、滩涂为一体,实施河口治理、湿地修复、生态水系构建、海洋生态修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同时,对气、水、土、废,标本兼治,一体推进。
——统筹陆地与海洋。构建河流—河口—海湾联动联防机制,严查直排海污染源,实施蓝色海湾项目,恢复受损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正在推进建设的黄河口国家公园将是全国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
——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整合国内稀土催化研究、终端应用等顶级优质资源,建立国家级研究机构——稀土催化研究院,引领全国稀土催化产业裂变式发展;联合中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力量,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致力解决盐碱地治理与种子问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完善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方案,把中央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近些年,以打造大江大河入海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范为目标,黄河三角洲上的东营市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交易指标,开展生态产业化经营,创建成为黄河流域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
大河巨澜越古今,滔滔东流奏宏章。
2021年10月22日,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等量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守护好这方大河之洲,东营有担当!
来源: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