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的活化保护试论(下)
□张佑周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后,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走上了快车道。保护实验区所涉及的龙岩、三明二市政府制订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落实任务,积极探索和实践,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一定成效。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验区的保护?作为从一开始就参与申报论证及规划方案设计的本地学人,笔者兴奋之余,仍不揣浅陋提出一些想法供参考。
一、祖祠、祖墓、祖庙的活化保护
二、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桥古道的活化保护
闽西地区山重水复,沿着汀江、九龙江及其大大小小的支流前行,人们会发现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中,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由一片风水林、一幢古宗祠及鳞次栉比的堂皇宅第组成的一个个古村落,散落在柳暗花明中。它们就像一颗颗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的闪亮明珠,积淀着这一片土地的风土人情。
构建起古村落的宗祠、土楼、古宅院、古牌楼、古井、古桥、古道以及古书院、古树、公王坛等等,是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天涯游子割不断的思念、乡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步步进逼,随着人们进城,单元式聚居模式侵入农村,闽西客家社会传统的大家族聚居模式已产生动摇,许多大宅院、高大土楼由于缺少人气而逐渐萧条、破败、坍塌,甚至人去楼空,风雨飘摇,成为明日黄花。不仅如此,随着古宅院和土楼的破败,古村落里的古桥、石路被现代化钢筋水泥路桥和水泥马路取代,原先的小桥、流水和炊烟却已然不见踪影。这是必然的,因为在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物化形式的大宅院和高大土楼,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要消失也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也不可能让某种文化的物质载体光彩夺目成千上万年。这是被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证明了的真理。诸如半坡文化、玛雅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之类的曾经辉煌都早已被历史所湮灭,就不难想象如果不好好保护,我们的万里长城、明清故宫和客家土楼将面临什么命运。因此,如何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桥古道进行活化保护,如何继承和弘扬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桥古道所蕴涵的生态文明要素,尤其是如何深刻理解和自觉延续这些生态文明要素,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保持人居和生态文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摆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面前的迫切问题。
如何活化保护?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将福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原国家文化部2017年1月批准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件,国家文旅部颁发的《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文件则指出,要以“非遗”保护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据此,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桥古道的活化保护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首先,要突出整体性保护。像培田古民居、永定初溪、中川、洪坑、高北等土楼群或古村落、民居、古桥、古道以及古书院、寺庵等都要加以保护,一些有特色的文化诸如中川的华侨文化和各村落的民俗文化等也要加以保护,并在旅游开发中加以充分利用。
其次,要做好科学保护。要将古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注意保护重点区域、重要场所的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不随意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维护文化生态的平衡和完整。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变成多种文化形式的综合性保护。如培田古民居的千米石砌长街不要改成水泥路;中川古村落的和过堂古街、渡台人士建起的富紫楼以及虎豹别墅、胡氏宗祠、风水林、天后宫等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生态,都要进行综合性保护;连城四堡古村落则要与国家级“非遗”雕版印刷结合起来综合性保护。
第三,科学地开发利用。众所周知,虽然通过成功申报世遗,永定有数村数楼被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重点保护,似可得以永久保留,然而,还有成千上万的永定土楼和其他各县古民居却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而面临消失。因此,如何保护除“世遗”之外更多的土楼和古民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科学地开发利用是活化保护永定土楼和各地深宅大院的最有效办法。所谓科学地开发利用,就是把土楼和古民居加以修缮改造,修旧如旧,在保持原貌的同时将其作为建筑物加以使用。比如,永定土楼被作为家风、家训馆,被改造成民宿;长汀古民居被搬进县城供旅游;培田古民居被办成餐馆,等等,都是开发利用活化保护的成功案例。
这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多,尤其是结合文化旅游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事半功倍。这是因为,闽西是旅游胜地,包括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土楼旅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已被开发出来,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游客数量与日俱增。如果能利用古民宅开发出更多的民宿和博物馆、纪念馆之类,让游客不仅喜欢来,而且能留下来,作深度游、专题游,则将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各地可根据本地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比如,长汀红色资源丰富,可以开发乡村红色旅游,将古民宅改造成当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民宿;上杭则除了红色资源之外,还有客家祖地开基祖祠、祖墓等,可以开发祭祖游;武平绿色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古民宅多开民宿,让游客乐意留在乡村,采摘各类水果等农产品,体验农耕文化,享受富氧生活;连城民俗文化多样,可以将一些民俗游艺活动如游大龙、走古事等常态化,除了开办民宿之外,还可以将古民宅改造成民俗文化博物馆或体验馆、传习馆;永定则除了土楼之外,红色文化也很丰富,二者结合,串连起来,可以开发出许多或自驾、或步行的旅游线路。永定是著名的侨乡,华侨文化资源丰富。如中川村,除了现有的虎豹别墅胡文虎纪念馆之外,还可以利用华侨房屋开设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川村的和过堂村街,可以修复成明清古街,将旧时的面馆、药铺、纸行、打铁店、裁缝店、理发店和各类商铺修复起来,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合理规划,成片活化保护与建设
闽西地区崇山峻岭,早在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进入这一片土地之前,就有苗、瑶、峒、蛮、山都、木客等百越族土著在这里创造出有如陶渊明笔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那样的山野文明。唐宋以来,南迁汉人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一片土地,与当地土著一起开发这一片土地的同时,中原传统文化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客家民系得以形成。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于是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随着人口不断增殖,为解决吃饭问题,客家人将梯田修至半山乃至山顶。这一片土地于是“深山穷谷”皆有民居,“田园水竹,鸡犬之音相闻”。“一重山背一重人,重重山背都有人”的民谚成了这一片土地的写照。
经过客家人数百年辛勤经营,不仅汀州府城出现“十万人家溪两岸”的繁荣景象,而且闽西各地山村也土楼、宅院林立,田连阡陌,稻菽飘香。一个个古村落于是或隐或现,像一串串或闪或亮的明珠。换句话说,这片土地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是非常美丽的,而且是大面积的,我们在进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时绝不能挂一漏万或顾此失彼,必须合理规划,成片地进行活化保护。比如,地处永定金丰大山南麓的金丰地区,不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方圆大土楼所在地,而且是毛泽东、朱德、谭震林、粟裕、邓子恢、张鼎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红土地。尤其是地处金丰大山主峰山间有“闽西小井冈”之称的牛牯扑自然村,更是因毛泽东历险、脱险故事和“毛泽东纪念亭”而闻名。
这一片区除了牛牯扑自然村外,还有万石、雨顶坪、筀竹等许多或大或小的自然村,其中大多是革命基点村。不远处还有岩太村、高峰村和东华山风景区等。这些村庄除了有或圆或方的土楼外,还有曲折盘旋的山路,尤其是随处可见,层层升级的梯田,更是壮观。如果是春夏之交,秧苗茁壮成长的季节,青葱的水稻与山上绿树、村中黑瓦房交相辉映,好一派勃勃生机;如果时值秋初,天高云淡,则一块块青黄相接,如带如链,高低错落的大地像披上精美的彩妆;如果再配以远山叠嶂、缭绕云雾、古道行人、村里炊烟,则更是如画如诗,美妙绝伦。
这一片区的活化保护,主要可以着重如下三个方面规划:
一是除了修通连接这一片区的各个自然村的高等级盘山公路外,还要修复石砌古道,使游客既能乘车到达目的地,又能步行攀登,饱览某地风光。
二是修复各个村庄的大土楼,或者办成民宿、餐馆,或者办成纪念馆、博物馆、体验馆、活动中心等,供游客吃住玩,也可供当地人休闲、娱乐。
三是开发利用各自然村梯田,除尽量种植外,还可以将一段或数段梯田开发成农耕生活体验场,提供耕牛、农具以及不同季节的农作物种子、秧苗、农产品等等。游客可以在体验场学习役使耕牛,干各种农活。如犁地、耙田、打辘轴等,尤其是打辘轴,是非常有趣非常刺激的,役使者双脚踏上辘轴,挥鞭驱牛,像一员战将站立在马车上,脚下泥水咕噜咕噜作响,简直是一曲欢歌!游客还可以在不同季节或者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如插秧、种烟、种菜,采摘成熟的果实,在尽享田园乐趣的同时,体验浓浓乡情,抚慰丝丝乡愁。在体验一天半天的农耕生活之后,游客便可在附近民宿洗刷休息,还可饱享农家生态美食,怎能不?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既涉及文化传统,又涉及政策法规;既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又是人民大众的义务,必须全民动员,坚持不懈,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完)
将
留连忘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