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松山湖建园20周年。在此关键节点,《飞跃松山湖20年》通过对松山湖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全盘梳理,展现松山湖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努力为东莞未来发展乃至中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发展提供“松山湖样本”。
据悉,该片摄制组通过广泛地收集历史素材,寻访二十年来奋斗在松山湖的一批开荒者、科学家、企业家和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从他们口中梳理了松山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有效经验,解码松山湖由“园”到“城”的进阶之路。
飞跃松山湖20年|筑巢引智,全力打造城市人才特区
△点击上方看视频
明天起至12月2日,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将在松山湖举办,这也是院士峰会第二次落户松山湖。全球顶级人才交流盛会让松山湖的科技之光闪耀大湾区。
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现场。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随着松山湖的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来自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荟萃此地,为产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但回首20年前,松山湖创业之初,现任东莞市政协副主席梁佳沂对东莞能否吸引到高端人才来支撑产业的发展,心理也没有底。
作为松山湖第一批从海外引进的高级人才之一,梁佳沂当时在松山湖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任职, “我们就选择一个突破点,准备成立东莞市留学生创业园做一个载体来尝试,结果吸引到了十几个项目进入松山湖,经过这个尝试后,我们认为东莞吸引高端人才来此创业和发展还是可行的。”
莫卓亚是被吸引到东莞松山湖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2018年她创立了国内第一家垃圾分选领域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公司。莫卓亚认为松山湖的生态、产业和科研环境都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
正在进行经验分享的莫卓亚。
20年来,松山湖已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新型研发机构为龙头、孵化器为依托、高等院校为平台、科技金融为助力、科技服务为保障的创新生态体系。杰出的创新创业人才、优秀的企业家、出色的技能人才,松山湖正形成层次多元,领域宽、数量多的人才队伍。
这里有创新全链条提供的众多优质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除了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外,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等近30家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和扎根,打通了产学研转化的通路,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摇篮。
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这里有充足的资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松山湖管委会出资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总规模10亿元,主要面向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军企业等,未来将重点支持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入驻项目、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优秀企业和团队,以及松山湖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计划扶持项目。
这里还有最适宜的人居环境和教育、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为了给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便利住宿条件,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共提供1300多套人才公寓,不仅家具配套一应齐全,还配置“共享空间”,涵盖共享健身房、阅览室、厨房、活动室等生活设施,以满足社区人员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需求。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为吸引港澳青年前来创业,松山湖专门设立了港澳青年创业基地作为承接港澳地区项目落地发展的专业服务支援方,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就近转化、迅速量产和高效市场对接的优质机会。与园区中国东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批人才服务载体共享资源,为港澳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把松山湖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的热土。目前,共有港澳企业89家,共发放近800万元资金奖励和补贴。
目前,松山湖各类人才近10万名。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加快推进,这里将散发更强劲的“磁吸效应”,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呼唤优秀人才前来参与建设。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城市与人才共荣共生,愈发强劲的人才吸引力,正显露出松山湖步步攀升的城市活力。当人们讨论松山湖如何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开拓探路之时,人才,永远都是松山湖的创新核心引擎,也是未来始终坚持的不二法宝。
【撰文】刘慧茹 陈启亮
【视频】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作者】 刘慧茹 陈启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