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90年写给汪成为的信。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供图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给时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同时也是自己的弟子汪成为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一词翻译成“灵境”。1998年6月,87岁的钱学森还写了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
近日,一则“钱学森30年前给虚拟现实技术取名‘灵境’”的新闻登上热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李月白处获悉,钱学森对“灵境”的关注和重视来自于他对“人工智能”的长期思考。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上,钱学森是最早的几个倡议者之一。20世纪80年至90年代之间,钱学森曾于多个场合提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公开倡导国家智能计算机计划的实施和推进。
钱学森的人工智能思想用八个字来表达,就是“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在他的设想中,“人机结合”的发展是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的。从人在电脑的辅助下学习、工作的“浅层次、合作性”结合,最终发展到“深层次、进化性”结合。而“灵境”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在将来成为可能。钱学森重视“灵境”技术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灵境”可以用来扩展人脑的感知,使人机结合达到全新的高度。
钱学森1993年给汪成为的信件
1994年10月,钱学森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三人的信
1994年10月,钱学森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三人的信
1996年在给汪成为的信中,钱学森谈到了人机深层次结合后对于人类自身的改变等。
不过,虽然钱学森在30年前就预测到,“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促进人机结合和人类社会进化的技术途径,并将其命名为“灵境”,但那时他已超过80岁,早已退出了科研的一线,加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科学技术尚未发展到相关层次,因此,在钱学森的书信中较少有技术细节的探讨,而更是以一个思想家和战略家的身份,提出主张,旨在指引中国科学的未来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除“灵境”外,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对Cyberspace(赛博空间)也非常关注。据汪成为回忆:“1991年,我刚到钱学森老先生办公室工作不久,他就告诉我,你们这些研究信息的人应该重点关注和跟踪Cyberspace的内涵、发展,以及其战略意义。”汪成为说,“我感到十分内疚,因为至今尚未完成钱老在1991年时布置给我的任务,未能‘信、达、雅’地把Cyberspace译成中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