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寞寒
前文中提到了法国炮兵引领的标准化配属野战炮兵连,在同时代,这种标准化炮兵建设还伴随着一次重要的技术论战————即前装与后装之争。
明时代以前的管形火炮大多使用的是一体铸造炮尾的前装炮,随着工程物理学术的推进,西方工程师认识到在火药技术得不到大的发展情况下,只能从火炮本身去寻求突破,追求更高的性能,比如射速、射程、杀伤威力这些关键性指标。
前装火炮装填复杂是现代视角下公认的,但是在600年前,这个情况恰恰相反,后装火炮由于没有现代火炮的一体化炮闩,弹丸及火药装填完成后,炮闩的安装需要更长的时间,两相比较未必能更加节约时间。
唯一的好处可能是后装火炮可以在越来越繁忙和激烈战场上更加便捷的调换射击角度。至于射速和杀伤威力…咱们还是慢慢来说这个伤心的话题吧。
自明朝永乐时代南征安南,获得了来自西方的弗朗机后装火炮后,这种样式新奇的后装火炮和宋元一脉相传来的前装火炮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非一体铸造成型的炮尾虽然因为内部空腔受力不均容易导致炮尾断裂,但比起不便于清理炮膛容易导致炸膛的前膛炮,其安全性还是好很多。
便于更改射击基线的特性,对于需要应对机动灵活的蒙古骑兵的明军来说,这个性能的提升带来的战场效率提升正是明军急需的。
此后的时间中,明军通过购买、走私、缴获、仿制获得了大量的弗朗机,技术人员甚至更进一步制造了十出弗朗机和百出弗朗机等改进产品,这些使用固定装药配方,提前预制弹药的火炮已经有了现代火炮的雏形,而配备预制弹药的弗朗机后装炮其射速更是前装火炮无法比拟的。
明军甚至在使用过程中,改进出一种可以装填数发预制弹药依次激发的火炮,堪称是最早的“机关炮”。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技术人员都认识到影响火炮射程的原因在于火药推动弹丸前进时弹丸与炮管之间有缝隙导致火药做功不足,而这个问题,后装炮因为炮闩密闭度不够,受到的影响更大。
相对于东方使用预制炮弹提升后装炮射速的解决方案,西方则使用简单粗暴的提升炮管口径以追求更大的杀伤力。
但是对于早期后装火炮而言,尴尬的问题在于,同等口径的后装火炮,不仅射程跟不上,杀伤力更是小一大截。
铁甲舰时代,110磅的阿姆斯特朗后装炮在400码距离上对船身装甲的破甲穿深只有6寸,同期,英国海军使用的制式68磅前装火炮在400码距离上的穿深达到8寸。
随着齿轮转盘、炮弹吊具等多种机械工具的使用,前装火炮尴尬的装填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随着黑色火药的面世,20倍口径的火炮开始登上前台,前装火炮的威力达到了巅峰。
就在此时,随着西方技术人员对火炮气密性了解更多,新一代的锲式炮闩和螺旋炮闩逐步入役,更优异的钢构件和铸铁构件使得事故率被有效控制,预制药包和纺椎形弹丸的成熟让后装炮在杀伤威力上开始取得领先,更加简洁的装药流程也符合正在大暴兵阶段的各国列强的需求————一个仅仅需要装填培训三天的肌肉男总比要经历数十次实弹射击流程的装填手要容易得多。
1879年,雷神号铁甲舰的主炮炸膛,敲响了前装火炮的丧钟,各国海军和陆军争相更换自己的主要火力投送装备。
到了1880年代,各主要国家的前装火炮逐步退出现役。当然,凡事都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清朝。
1880年代起,清朝陆续引进了9种以上口径的各类前装火炮并加以仿制,尤其是十英寸以上(254—305毫米)口径的四种前装火炮,是炮舰和各海防要塞的镇国重器,这批大炮,是未来一个世纪中中国军队所装备的最大口径火炮,甚至到了二战南京保卫战江阴要塞的这批年过半百的岸防要塞炮还在开火。
但是很可惜,由于决策者没有前瞻性,这批火炮还没有装备到部队就已经落后于时代,无论那些先辈军人是否英勇,他们都将在错误的战略决策和落后半个世纪的技术装备支撑下作战,用血和肉换来敌人的伤亡,从甲午海战直到南京陷落,无一例外。
一百年来,落后于时代的战略战术和技术装备,是这个年代中国军队的悲哀,但随着德制155口径火炮的发挥、正确的战略和一流的战术,新一代的军队将在新的战场上让世人刮目相看,重现昔日的荣光。但此时,引领潮流的是西方,后装火炮的荣光开始闪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