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我的家、中国军视网、互联网十新疆味道
在新疆,有一个地方,
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
但在地图上却无法找到,
淹没在茫茫戈壁的深处,
它因为“两弹”实验,
成了中国核试验的代名词,
它就是位于南疆库尔勒市境内,
如今对外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马 兰
1
遍地马兰草
马兰基地,位于库尔勒市和硕县境内的乌什塔拉乡。因为马兰基地紧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罗布泊,因此也叫罗布泊核试验场,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
马兰基地名称的由来有两个说法。其中一个就是20世纪1958年秋,我国核武器试验基地创始人之一张蕴玉将军带领一支部队来到这里,看到此地虽然渺无人烟,却有着美丽的马兰花,于是就取名马兰。
沙漠中的马兰花
马兰基地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面积。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
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有一大批军人和科研人员,西出阳关,来到大漠戈壁,为了开辟共和国核武器的试验场,来到了罗布泊,来到了马兰。随后,大批家属、子女也来到马兰安家落户,从此,博斯腾湖湖畔,有了“马兰村人”。曾经前前后后在这片戈壁滩里参加核试验的基地官兵和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
2
马兰谣
马兰,是共和国的首座核试验基地,地理条件优良,有水源,更不在地震带上。马兰,只是核试验基地的生活区;核爆区距马兰东南约三百公里的罗布泊,只有一条名叫“通京路”的公路与之连接,通常称作内场。
(电视剧《马兰谣》)
1963年10月起,兰州、沈阳、北京、济南等各大军区的部分官兵开始陆续接到通知,将被调至新疆某“特种部队”,他们并不知道这特种部队要做什么,只是随军起程,几经辗转,最后到达神秘的目的地:马兰。
马兰基地的电影票(1973年1月6日)
短短两年时间,马兰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乡村迅速成为集结数万士兵的军事重地。随着队伍日渐壮大,部队先后组建工程124团、警卫团、546医院、后勤基地汽车修配厂、汽车36团,以及防化团等团部。这些集结在马兰的部队,开始了具体的任务——建造营房、站岗放哨、运输配给、日常训练,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3
见证核爆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程开甲(中)和科学家们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人们面对蘑菇云欢欣鼓舞。)
1964年10月16日,战士们撤到离预定试爆点80公里外的开屏机场。戴上漆黑一片的护镜,面向东方试验场区的方向,等待那颗传说中的原子弹。
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
下午三点,官兵们背对原子弹方向,捂住耳朵等待试验进行。忽然出现闪电一般的白光,一声巨响从远方传来,这时大家才回头,透过护镜,一个火球在预定试爆位置上空炸开,待强光散去,摘下护镜,看到火焰不断地翻腾向上涌起一朵蘑菇云,空中的蘑菇云不断吸起地面的尘土形成长长的尾巴。
核爆后科研人员和战士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据说这张相片是事后补拍的,因为当时担任拍照任务的摄像师,和大伙儿一样高兴的发狂,却忘了自已的拍摄职责。)
惊呆的士兵们开始爆发欢呼,跳起来,扔帽子,“胜利啦!”“成功啦!”“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一天,很多人落泪了。随即大喇叭里响起周总理的慰问:“你们辛苦了!”
(图片下载网络)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I7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
1969年9月23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
这是当年《人民日报》发出的套红号外。这条消息曾令无数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热泪奔涌!
4
不能说的秘密
“见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参加那么光荣的任务,高兴只能自己高兴,却没办法告诉家人,不能和别人分享这个喜悦。”告别马兰的退伍老兵,结束了在试验场所有工作,却有一个任务永远无法停止:保密协定,从入伍开始一直到死,“保密”要伴随老兵们走完余下漫长的人生。
马兰烈士陵园
“我甚至没想过有一天会再说起这些。”生性醇厚的老兵们大多复员后回归农村,继续原来的生活轨迹,坚守着保密协定,甚至一些复员后的老兵出现相关健康问题时,他们仍不敢向医生言明自己过去的工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上播出《东方巨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纪录片后,他们才知道自己那段秘密的工作,终于可以被世人所知了。
当年,出于保密的要求,工作单位必须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就是通信也明确规定:“无事不写信,有事少写信,写信不泄密”。
这封信的单位信箱:乌鲁木齐75号信箱152号。实际上,马兰远离乌鲁木齐500多公里。当时写信再等回信一个往返需要一个月时间,特别是在执行任务时,有时长达半年时间不能与家人通信。
1967年1月摄于马兰的老照片
金黄色的立功奖章,还有大红的立功证书——在那时,这可是入党、提干的“通行证”!有了它,就是复员回家,也能安排到好的工作。
5
功成身退
几十年来,马兰基地成功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行列,这是一个令国人自豪,使对手恐惧的地方。如今马兰基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昔日的戈壁军营,变为如今绿树成荫、湖光粼粼的一座现代化微型城市。
位于马兰广场顶头的部队礼堂,顶部镌刻有“马兰”两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它告诉游人,这里就是马兰,这里就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
马兰基地生活区的面积大概约有7平方公里,如今的马兰基地已经俨然是一座微型城市,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马兰已脱胎换骨般变了摸样。
核试验基地的生活区
张蕴钰1937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军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匪和。1958年,他带领部队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靶场基地司令,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市,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常住人口2486.76万人(2018年末)。 [1-2]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现有55个民族成份 [3] ,主要居住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24省市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新疆位列第五。新疆将全面落实南疆地区14年免费教育政策,推进其他地区14年免费教育,逐步实现全区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蘑菇云雕
现如今核试验虽然早己停止,
但马兰的光辉却永远在祖国大地上闪耀。
虽然我们早已远离马兰分布在祖国各地、天涯海角,
但千万双眼睛仍会一次又一次向英雄的马兰聚焦。
让我们把马兰老兵的称呼叫得更加响亮,
让我们把马兰曾经的故事传递到天荒地老!
支持一下小编,请下方点赞、点和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