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美近期发布的的关于加强气候行动的联合宣言,开启了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全面深入合作的新篇章。两国都在电力部门脱碳方面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些目标,挑战艰巨。虽然两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不同,但可以在面临共同挑战的领域加强合作。在“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新模式下,中美有望加强政策和技术交流,共同引领“零碳世界”潮流。
作者:李婷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11月,中美两国在各界深入讨论和广泛行动的基础上,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份文件意义重大,不仅促进了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也为世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增强了信心。
联合国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机制以公平公正为核心,得到了中美两国的庄严承诺。鉴于此,本届气候变化大会还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可以以公平的方式实现。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美这份支持加速向零碳经济转型的联合宣言,对全世界来说是个鼓舞。两年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目标,30多个国家发布了正式的政策声明。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这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我们跨入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繁荣新时代。
中美两国的国内政策都取得了显著的积极进展,两国在各领域的积极行动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对气候危机需要合作,特别是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尽管中美两国在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国具备开展实质性气候合作的潜力和优势。正如联合宣言所显示的那样,两国的合作意愿无疑为把潜力变为现实注入了活力。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各方都热切希望看到这一合作在电力部门展开,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都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美国的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电力系统零碳排放,中国也提出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两国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根据美国能源署的官方报告,到2035年,各种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应该是:太阳能40%,风能36%,核能11%-13%,水电5%-6%,生物质能1%——也就是说,非化石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比重总计超过90%。
2020年,美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仅1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量仅占其总发电量的3%。要实现2035年太阳能发电占40%的目标,就意味着从现在到2025年,平均每年要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从2025年到2030年平均每年新增6000万千瓦。
中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瓦。中国目前正在大规模生产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装机容量的50%以上。预计可再生能源将占中国新增电力消费的三分之二左右,占新增一次能源消费的50%以上,成为新增电力消费的主要来源。
到206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应达到80%左右。但实现这些目标无疑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图片来源:东方IC
中美两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同,但在脱碳方面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这些共同挑战应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以电力行业为例,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70%-80%,不论对任何国家的电网运行和调度灵活性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中美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因此大规模、长距离的可再生能源传输技术对两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供需协调、终端能源电气化和需求响应,也是两国电力部门脱碳的必然手段和途径。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根据中美最新联合声明,两国同意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这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即“政府引导并决策、社会各方参与并贡献”。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在这种新合作模式指导下,各方将广泛参与,各尽所能,加强沟通,交流最佳实践,共同探索未来的脱碳路径、政策措施、技术创新和市场设计的升级将如何为建设一个“零碳世界”奠定基础。
尽管竞争加剧,但不论是为应对气候危机,还是为从技术进步和新工业革命中受益,还是为实现更美好、更公平的社会,合作共赢都是人类的必由之路。中国正在向世人展示一条全新的道路:从消除贫困,到共同富裕,再到实现“碳中和”,中国经验对欠发达国家和脆弱国家具有很高的价值。由清洁能源带来的新一轮繁荣,将以更清洁、更智能的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人类生产力,彻底颠覆人类的用能来源和使用方式。我们期待中美两国通过全面深入的气候变化合作引领这一潮流。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原标题为 "Ray of hope"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关于我们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END·
www.chinawatch.c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