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统计显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王敏教授带领的分子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团队发表的学术论文“Rheological, thermal and in vitro digestibility properties on complex of plasma modified Tartary buckwheat starches with quercetin”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该论文于2021年1月发表于《Food Hydrocolloids》。论文第一作者为2017级博士研究生高闪闪,王敏教授为通讯作者,这是该团队第5篇入选ESI1%的论文。
文章研究了等离子改性对苦荞淀粉-槲皮素复合物的流变学特性、热力学特性和体外消化的影响,对采用物理方法改性并进行淀粉功能性加工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团队已采用超高压、电子束、等离子体等技术手段在淀粉改性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并得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Graphical abstract
食品学院分子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团队主要以苦荞、红枣、黑果枸杞等西部特色药食兼用食物资源为材料,针对其功能性成分存在方式和分布规律、加工中调控和活性保持、健康效应和作用机理展开研究,并以此带动健康食品创新,并指导其产业化应用,实现产业技术提升和产品升级。团队共计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陕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Cereal Chemistry》《Journal of Food Science》《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Carbohydrate Polymers》《中国粮油学报》《中国食品学报》等重要食品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共14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EI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通讯作者简介
王敏,女,1967年12月生,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系主任,分子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研究室主任,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学院访问学者,兼任农业部燕荞产业体系营养与加工团队专家,陕西小杂粮产业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宗粮豆研究中心特邀教授,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科技专家研究会(IFT)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陕西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陕西省饮食营养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员、陕西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委员会委员等职。
一、学习工作经历
1989年7月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至西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任助教。1994年7月西北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任食品科学系食品化学教研室任讲师,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12月晋升教授,2007年7月受聘为博士导师,同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学院食品科学系研修谷物食品保健功能性与加工适应性表征,研究主要涉及谷物食品的抗氧化特性及流变学功能性测定与评价。2008年10月回国后,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化学与营养研究室工作至今。
二、科研研究
主要从事西部特色药食兼用食物资源功能物质挖掘与加工利用研究。特别是针对苦荞、红枣等植物化学物质的构成与功能性研究,并指导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近年来,围绕荞麦、红枣功能性成分及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展开工作。针对荞麦中的功能性成分及其保健功效及其食用、功能品质与生长环境、加工方式的关系及做了较系统的研究,探讨了苦荞多酚物质预防慢性疾病,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理;考察了地域、环境、品种等因素对荞麦中酚类物质组成的影响;探索了不同的加工方式如烘焙、蒸煮等对其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苦荞籽粒形态学性状差异,探索环境和基因型对苦荞籽粒形态学性状的影响,研究了籽粒形态学性状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的关系;指导开发了苦荞系列营养食品。在枣加工方面,针对红枣的食用功能品质与其栽培、加工的关系展开研究,对其多糖及酚类物质的功能性进行深入探讨;探索枣种植过程中品种、灌溉方式、施肥、采收期等因素对枣品质及功能成分的影响规律;考察不同的加工方式如干燥、膨化、杀菌工艺对其营养功能性成分的影响;研发出系列鲜枣果汁果粉产品。开发浓缩枣汁、超高压鲜枣汁、速溶红枣粉等产品,对陕北红枣产业提升的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三、 研 究成果
自研究室成立以来,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研院所公益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十二五”科技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教材7部,其中全国统编教材4部。在《Agric.Food Chem.》、《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Cereal Chemistry》、《Journal of Food Science》、《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Carbohydrate Polymers》、《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中国食品学报》等重要食品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共12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EI 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编辑/责编:张睿梅
内容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英文摘要。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宁波和西宁成功召开前两届“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的基础上,将与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许昌学院于2022年5月7-8日在河南郑州共同举办“2022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欢迎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