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我们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或他人:
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
大意是为了表达:人生在世,除了死亡,其余的事情都不必看得那么重要。
可从古至今,我们很多人对死亡这个话题,要么嫌晦气闭口不谈,要么潜意识恐惧拒绝交流。
所以当死亡真正来临之时,大家似乎都看得比擦伤还轻。
很多人在生命弥留之际,都习惯性选择一个“潦草收场”的结局:
·以孤独,比如年迈的老人独自在家,生活很难自理,怕麻烦子孙便选择一个日子安静离开;
·以遗憾,比如很多人在接近死亡时,其实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去做,想见的人没有见,想说的话没能说;
·以疼痛,比如很多被重大疾病缠身的人,在接受治疗时,其实都感到非常痛苦,但可能为了家人的期待,选择忍受疼痛,一直坚持到最后;
·以悲伤,他们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独自一人离开的伤感,面对很多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负面情绪,大多泪流满面,难以自抒,最后匆匆离开......
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地了解过死亡,以致于我们一直都没有勇气更温柔、更细腻、更诚实地面对家人朋友甚至是自己的死亡。
于是,很多让人很难想象的悲剧,也就无声无息地在发生着。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
《中国青年报》于2014年07月30日推出过一个专版,名叫《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其内容至今看着都让人心头一紧,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这份报告是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刘燕舞,用6年时间,深入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40多个村庄,调查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而得出的。
其结果发现:农村老人的自杀,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严重得超乎我们想象。
·在这份报告中,你会看到——
69岁的老人坐在自己的屋子里,点燃一盆炭火,一边为自己烧纸钱,一边喝下半瓶农药。
他怕自己死了,孩子连纸钱都不给买,自己烧,“总还体面些”。
纸钱烧到一半,他已倒在了地上。
·你也会看到——
有不少老人,因为行动困难,拿不到药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悬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户上,搭起一根绳,挎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
·你还会看到——
一位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
这些案例,看得人实在后脊背发凉。
更可怕的是,刘燕舞说,自杀在当地被视作正常、甚至合理的事。
有些老人甚至说,“我们这儿的老人都有三个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这三个儿子最可靠。”
与此同时,和他们的调查一同跑步前进的,还有中国的老龄化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
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而当时据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2014年报告)
一直到今年,2021年的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
我国人口总数14.1亿,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数已超过2.6亿,占人口总数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9亿人,占13.5%。
而且,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而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化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
正如刘燕舞所说:“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京山的今天可能是很多地方的明天”。我们应该对老年人的生活给与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可近些年来,常有报道显示,城里的很多老人会结伴相约住进养老院,而且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得到期待中的优待,甚至还会出现养老院恶性虐待老人等新闻。
年老难以善终,成为很多老人最大的焦虑。
焦虑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老年人非正常死亡数日益增加。
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首先就应该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当人活到老年,走向临终的时候:
·他们体内和心理出现了什么比较大的变化?
·他们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又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在他们人生最后的旅途里,让其生命以舒适、安详甚至美丽的姿态终结?
而这一切的办法,其实都指向: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临终关怀让生命到最后减少疼痛,更有温度、有尊严地谢幕。
其实不仅仅是老人,还有很多身患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们都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
吃药、抽血、打针、化疗、插管......很多人甚至连大小便都难以自理,在忍受非人折磨的同时,可能还要担心家庭难以承担巨额治疗费用,和面对随时会到来的死亡恐慌。
我们都希望他们能活久一点,却可能鲜少关心:
·在人生的最后这段时光里,他们在想什么? ·治疗时他们怕疼吗? ·他们还想要去做些什么呢?
因为我们难以接受他们会离开,我们在处理自己的悲伤情绪,却忘了靠近他们的心,去问一句:你想怎样度过这最后的时光?
所以,我们要做的或许是:让他们在临终前处于舒适、安静、安详的状态,从精神上和身体上得到安慰,让疼痛和症状得到控制,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保持人的尊严。
临终关怀让生命到最后可以得到最大的延展,人生不留遗憾。
其实很多人到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还有一些未完成的心愿。
比如想见见多年未联系的很要好的朋友,电影《阳光姐妹淘》就有讲类似的故事;
比如以前忙着工作和为他人生活,突然被告知面临死亡,最后就想为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电影《遗愿清单》就表达过这样的感慨;
还比如还想去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去一些想去还没去的地方,或者只是想要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聊聊自己的过往......
可因为我们缺乏对衰老、病重和告别等这样话题的教育,所以当它们发生时,我们很难反应过来,根本不知道怎么对自己的进行心理疏导,更不用说关注个体生命最后的诉求。
而临终关怀要做的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去看见它,去感受它,去圆满它。
想到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的自我才会诞生。
所以,不让生命糊里糊涂地结束,去延展其自我,去实现其愿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临终关怀让每一个人都能对死亡有更全面的了解,对生命更加敬畏与珍惜。
如果我们无法直面死亡这件事,就很难以舒适、安静、安详地去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无法死得体面和无憾。
临终关怀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接近死亡的最后日子里,都在发生些什么。不管你是作为家属,还是作为即将结束生命的个体,都可以更全面地去认识和感受这件事。
从而让我们对生命更敬畏,也更珍惜。
在书籍《善终守护师》中,作者讲述了很多临终关怀的案例,也介绍了善终守护师的日常工作与责任,可以让我们深入地了解死亡和与死亡有关的事情。
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从而知道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去更好地活着。
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临终关怀,一起探索这个人性里最具挑战的课题,一起接近生命与死亡。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终将告别这个世界:
·不必以孤独,以遗憾,以疼痛,以悲伤;
·而是以热闹,以圆满,以放松,以喜悦。
当我们无惧死亡,是因为我们真正地活过,真正地被看见过,也真正地被爱过。
推荐书籍
《善终守护师》
作者:[日]柴田久美子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善始善终,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其中也表达了我们对生命结束时的愿景。
但是,是否每个人都能在生命谢幕时好好告别?我们能否主动选择有尊严、体面地离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行动在入殓师之前,用自己的怀抱温暖即将离去的生命,帮助需要之人在临终现场实现生命意义的延伸,这样的人便是善终守护师。
“善终守护师”一职由推动日本临终关怀发展的柴田久美子创设,她一度错误地选择了自杀、两度婚姻破碎、三度患癌,人生的急转弯引她走上守护临终者的道路,她志在追随特蕾莎修女,把助人善终奉为充满爱的专业。两百多位在柴田久美子怀抱中过世的人,令她切身体悟到关于临终的真相和生死真谛。
本书记录了她见证过的感人至深的临终现场及心得感悟,帮助我们思考由生向死时的人性与尊严,希望我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关于生命终章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