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懿
编者按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双减”政策落地,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积极为学生们提供精彩纷呈的课后服务。目前,全省应开展课后服务的708所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参与教师4.9万名,惠及学生74.8万名,其中包括部分乡村学校。
海南日报记者近期采访发现,专业性人才紧缺成为制约我省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发展的最大问题。如何借助更多专业“外援”为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增姿添彩,让乡村学校学生在校内既能“吃饱”又能“吃好”?海南日报记者近日对此进行采访。
乡村学校
课后服务盼“外援”
今年9月开学后,随着校内课后服务的全面展开,澄迈县福山中心学校的老师们几乎全员“上阵”。不过,即便如此,该校依旧面临着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毕业于武汉体育学校的孙乐基,是福山中心学校今年新上岗的体育教师。他抱着回馈家乡的想法来到福山中心学校任教。“学校内不少运动设施年久失修、运动场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展,课后服务体育类课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孙乐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校共有6个年级24个班,只有3名体育教师。一名体育教师要给8个班上课,工作量较大,无疑也会影响课后服务体育类课程的开展。
“我们学校每个老师都身兼数职,不仅要上得了讲台传道授业,还要下得了课堂吹拉弹唱。开展课后服务,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福山中心学校校长徐亮坦言,为了开展好课后服务,学校目前除了充分发挥本校老师的主体作用外,还积极引进“外援”力量。例如,引进乡村少年宫足球老师为校足球社团学生上足球课,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
据了解,和城区学校相比,我省大部分乡村学校体量小,师资力量、器械不足等成为制约课后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乡村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业性人才紧缺。课后服务除了基础托管之外,在兴趣课程的服务上,乡村学校专任教师明显不足。”近期,省教育厅“双减”办有关负责人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这种情况,我省鼓励老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积极组建以在职教职工为主,同时充分统筹社区、社会等资源的多样化、专业化课后服务队伍,为广大学生提供适宜的课后服务。
“外援”
为乡村校园注入活力
画画、合唱、舞蹈、足球、篮球、乒乓球……“双减”政策落地后,我省中小学课后服务课堂精彩纷呈。部分乡村学校请来“外援”力量,助力课后服务课堂发展。
近期,三亚市天涯区槟榔小学从三亚黎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请来经验丰富的“外援”力量,为学生们提供课后服务专业课程。其中,三亚黎陶民间技艺传承人董小龙颇受学生欢迎。
“大家知道黎陶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老师,我知道。黎陶是黎族人民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用黏土作为原材料制成器物。”近日,在槟榔小学课后服务黎陶课上,董小龙与学生们相互交流,讲述黎陶的历史。
与此同时,槟榔小学还与我省高校合作,邀请高校专业教师进校授课,槟榔小学教师当“学生”充电,学有所成后再为学生们授课。
与槟榔小学一样,澄迈县瑞溪中心小学也积极与“外援”合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瑞溪中心小学近期与澄迈县文化馆联合,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
“先往前方抛袖,接着收袖,小五花动作连续翻转3次,左手画一个抛物线,将水袖展开,轻轻地搭在左肩上。你们的动作很漂亮,坚持住。”近日,澄迈县文化馆琼剧教师戴金原在瑞溪中心小学向学生们传授琼剧水袖的甩动方法。
瑞溪中心小学学生曾尹彤对海南日报记者说,“我以前经常跟着爷爷奶奶听琼剧,很喜欢琼剧婉转的曲调。在琼剧课上跟着老师学习,感觉收获良多。”
“开展形式多样课后服务课程的初衷,是让学生放学后不仅能‘留下来’,还要‘留得有价值’。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像戴金原这样的‘外援’老师在乡村学校里逐渐增多,成为海南乡村学校一道道靓丽风景线。”澄迈县教育局基教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盘活社区教育资源
助力“双减”
作为澄迈县首批落实“双减”政策执行单位之一,澄迈县社区教育学院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力量,将社区教育的特色课程移入小学校园,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体验到多姿多彩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文儒镇目前留守儿童较多,很多孩子放学回家后,家中老人无法引导他们继续学习。此外,由于文儒中心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课后生活有待丰富。”澄迈县社区教育学院负责人王健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针对这种情况,在该院的引导下,文儒镇社区教育学校在社区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教学活动基地,开设助力“双减”落地成就七彩童年公益课堂,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去哪”难题,守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无独有偶,澄迈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也加入助力“双减”的队伍中,多次开展“科艺缤纷 情暖乡村”送教下乡课后服务活动。
“老师,我做的航空模型飞得最高。”近日,冬日暖阳照进澄迈县龙坡小学,澄迈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航模教师王华带着十多名学生来到操场。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做好的航空模型,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校外活动中心给我们送来了声乐、书法、绘本阅读、航模和科技课,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加深学习。此举不仅为我们这所乡村学校送来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乡村孩子打开了更广阔的大门。”龙坡小学校长吴康对此感受颇深。
如何善用“外援”
做好课后服务?
不过,目前“外援”走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课堂,其实还存在不少难题。海南日报记者近期走访发现,以下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乡村学校校长:一是安全问题。如何为校内课后服务选择有资质、信得过的“外援”,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学校难以把握;二是质量问题。课后服务课程需要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体系,不能抱着“上一堂是一堂”的敷衍心态,不能对学生的学习不负责任。
对此,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吴益平表示,“双减”政策出台前,我省部分中小学就曾因为师资不足等多种原因利用校外教学资源,这不是海南教育新现象。教育要取得实效,本不应受学校围墙限制。
“为了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学校如果无法通过本校教师力量提供课程,可以利用校外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包括乡村少年宫教师、民间艺人、‘候鸟’人才、能工巧匠等,也可以利用有资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但是一定要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统筹遴选。”吴益平表示,引入“外援”的课后服务课程也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确保服务内容和教学质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