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咸海概况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处,曾是世界第四大湖。
20世纪60年代初,咸海面积6万余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水深64米。历史上咸海海拔53米,南北最长435公里,东西290公里,面积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米。
如今的咸海,面积较鼎盛时期萎缩了将近90%,其水量减少近85%。按照这种变化趋势,咸海将在2020前后完全干涸消失,变成一片只存在于过时地图里的大海。
咸海是在上新世(地质时代中第三纪的最新的一个,距今530万年开始,距今258.8万年结束。)末期形成的,当时地壳下沉,地面水汇潴,是海侵的遗迹,一般也认为是古地中海(也叫特提斯海)的保留部分。
从更新世(第四纪的第一个世,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以后,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咸海,使水位经常保持不变。
在咸海全盛的时候,曾经是中亚第一大咸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积将近7万平方千米。
在全盛时代,咸海曾经有发达的渔业,沿岸的从业者超过4万人,捕捞量占前苏联总捕鱼量的1/6。咸海的英文名字“Aral Sea”可以大致翻译成“岛之海”,因为它曾经在一公顷的范围内有过1500个岛。
但是好景不长,咸海的美好时光在人类的活动下逐渐变成了一个难以再现的往日旧梦。美丽而丰饶的咸海,开始逐渐枯萎了。
咸海在成长的岁月里,经历了550万年。但在短短的时光里,却走到了生命的垂暮之年。
咸海将逝之谜
湖泊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而不断演变。
入湖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残骸年复一年在湖内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变成陆地,或随着沿岸带水生植物的发展,逐渐变成沼泽。
察尔汗盐湖
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由于气候变异,冰雪融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补给水量不足以补偿蒸发损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缩干涸,或盐类物质在湖盆内积聚浓缩,湖水日益盐化,最终变成干盐湖。
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干涸,如图中的四川盆地。此外,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湖泊会经历缩小和扩大的反覆过程,不论湖泊的自然演变通过哪种方式,结果终将消亡。
所以,湖泊走向消亡,都有一定的自然原因。
咸海消亡的自然原因
咸海所处区域深居亚欧大陆腹部,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至于气候干旱的原因很多学者都归结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总体而言,全球变暖会在温带地区会加大蒸发量,使得温带地区降水量减少变干旱,而高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因蒸发量的加大而变得湿润,热带地区的对流会更旺盛,降水会更多,咸海刚好地处中纬温带地区。
但是,咸海在短短几十年走向干涸,这更多的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6,但纬度高,农业发展受限。中亚热量相对丰富,政府希望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将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河水分流到周边的沙漠和荒地中,从而将该地区改造成棉粮生产基地。最终的目的用来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该图为阿姆河下游的农业开发
斯大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自然改造计划”。计划的具体内容,就是在该地区建设防风固沙林、引入草地作物进行轮作,并在半干旱气候地区修建灌溉水利工程。水利设施的建设滋养了作物,却分走了一部分河水,水域的进出平衡开始被打破。咸海的水域开始衰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苏联政府在该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这些巨大的水利设施,将乌兹别克斯坦的草原以及卡拉库姆沙漠从不毛之地,改造成了面积达30余万公顷的棉粮生产基地。
1980年,苏联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20%,其中 95%产于锡尔河及阿姆河流域地区。苏联境内约40%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产于该地区。
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而此地区的人口也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700余万人猛增至3600多万。
大量的剥削咸海水资源,使得咸海周边的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苏联人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得该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很多水资源在传送过程中蒸发、渗漏,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各地负责人为了拼政绩大肆开荒,致使开荒土地面积远大于该地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河水注入咸海的水量越来越少,海岸线也不断后撤。
曾经的港口变成了内陆城市,咸海的水运经济几乎崩溃。
这里的气候也随着湖水的消退变得更极端更干旱,致使周边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下降。水量的减少使得咸海水域盐分浓度急剧上升,造成本地鱼类及水生物大量灭绝。
1987年,咸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两部分,中间高耸的海床成为了陆地。
干涸的湖底沉积了大量的盐分,每当大风刮过就会形成可怕的“盐沙暴”。这些含有大量盐分的沙土随风飘散,沉积到周边的田地里,造成土地盐碱化、沙漠化,使该地区作物产量急剧下降。苏联人开垦出的良田又变回了荒漠。
图为2010年3月下旬,
咸海干旱的湖床沉积层上升形成沙尘暴。
其实咸海的干涸早在苏联人预料之中。苏联工程师原计划通过让咸海有计划地干涸,以便将其改造成良田。但他们严重低估了这一行为带来的副作用,干涸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而且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没想到会干涸得如此快。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苏联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缓解,甚至计划从其它河流引水来保护咸海。但这些计划最终因耗资巨大而无法付诸实现,咸海终于还是走上了不归路。苏联解体后,由于对水资源失去了统一的调度,地区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阿姆河下游和三角洲为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共同分享,水作为发展经济宝贵的资源,谁愿意自己少用呢?
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托古尔大坝
托克托古尔大坝既掌控着下游灌溉所需的水资源,也是上游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发电来源。兼具这两个功能的大坝,在不同国家的操作方式也不一样。按理说,吉尔吉斯斯坦需在冬天放水,以便提供电力;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则需要大坝在夏天放水,以便灌溉。
而水资源却是有限的,不可能两头放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苏联政府牵头规定,吉尔吉斯斯坦在夏天放水,借此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换取油气。
但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由于各自利益所需,这个协定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为了争夺水资源,三国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肆意分流河水。凡此种种之事,致使流入咸海的水量越来越少。滔滔阿姆河甚至一度出现断流,更加剧了咸海的消退。
面对咸海的消退,中亚各国成立了委员会。对各国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也成立了基金会,展开专项行动来保护咸海,并为周边地区居民打深水井以解决饮水问题。虽然这些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各国在河流上游取水的行为始终没有得到控制,咸海的衰减趋势根本无法遏制。
1961年到1970年间,咸海的水平线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降;
上世纪70年代,这个速度达到了每年50-60厘米;
上世纪80年代,这个速度达到了每年80-90厘米。
1987年,咸海分成两部分:北咸海和南咸海;
2003年,南咸海分成了东咸海和西咸海。
2009年,东部消失,而西部由于几乎无水补充,
2020年,如再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咸海将彻底的从地球上消失。
结束语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多大,
环境对人类的反制就有多强。
人类想要永久改变自然环境,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无论技术手段有多高明,
自然最终总是会反败为胜,
顽强地回到自己原来的形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