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在厦漳泉的乡间采风时,民间信仰与厌胜文化是两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观察角度。然而,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总体上,可以说同属于一个整体的古老的巫术系统。
这个整体的古老的巫术系统,其逻辑的起点是万物有灵。万物有灵,又称泛灵论,是人类社会前宗教时代普遍存在的信仰方式。从这点看,闽南的传统民间社会,一直都处于一种较为原始的巫术氛围中。—— 这与我在采风时观察到的大量古闽文化遗存是形成呼应的。
闽南的宗教信仰极为发达,特别是泉州,更是被尊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有意思的是,与宗教一样,闽南的民间信仰与厌胜文化同样极为发达。正如闽南人口头上经常说的“头顶三尺有神明”。传统闽南人其实是生活在一个众灵佑护的超自然的天人合一的乡土环境中,他们的内心是诚实温暖安详的,正如日本著名动画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中所展现的奇幻世界。
我在《鹭客社》向读者不断地不厌其烦地展现我所发现的传统闽南乡土世界的这种奇幻美好的一面。这可是一种极为珍贵的战略性文化遗产,这种珍贵的战略性文化遗产,其本质就是闽南古老的巫术系统。大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生前便曾指出这种巫术系统是中国独特传统的核心根源。正如宫崎骏用日本的巫术系统创作出风靡全球的杰出动画作品,中国也有人创作出类似《大鱼海棠》这样的佳作,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能介入这种战略性文化遗产的创意运用。
关于巫术,一直有黑巫术与白巫术的说法。闽南的巫术系统内部同样也有黑巫术与白巫术,如闽南的厌胜术便有一个从黑巫术到白巫术的过程,或者黑巫术与白巫术并存的现象。譬如《鲁班经》里的一些黑巫术的内容,在闽南的民间似乎已经成为公开的常见的厌胜术。
闽南的巫术系统主要有如下四大特点:
一是融合互补的特点。在闽南,无论是宗教、民间信仰、还是厌胜文化,其内部是融合互补的,并没有截然的区隔。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民间信仰之间,宗教与民间信仰之间合庙并殿的现象。可以观察到民间信仰与压胜文化之间,彼此的兼容,如小庙门口的石狮公。可以观察到宗教、民间信仰的元素融入厌胜物的现象,如佛教的“偈语”、佛塔的构件被当成厌胜物。
二是互相转化的特点。在闽南,可以观察到民间信仰宗教化,宗教民间信仰化的现象。正如前述,闽南巫术系统其逻辑起点是万物有灵。故闽南民间信仰的人格神可以来自任何宗教、任何意识形态、任何人、甚至是亡魂;闽南厌胜文化的厌胜物可以来自任何动物、任何植物、任何物品、甚至是意识流的符号。如基督教的十字架被当作“十字架公”信奉。同样一个“虎爷”,放在庙里是民间信仰,放在户外可能就是厌胜物。同样一尊“孔子”,放在大型孔庙里是儒教,放在小小庙宇里就是民间信仰。
三是法力加持的特点。不同的厌胜物可以组合,形成法力上的加持。如石敢当上雕刻佛教的佛塔,这便是厌胜物与宗教在法力上进行加持。如八卦剑狮上八卦、七星剑、狮面的组合,这便是道教、佛教、风水术上进行法力的加持。等等。
四是巫觋作业的特点。每种宗教,都有“教士”的存在,这“教士”,大抵是源自古老的巫觋。闽南外来的宗教,也许是受到原生的巫术系统的影响,竟有一些在地化的巫教的味道,如闾山教与香花僧。作为原生的巫术系统本身,闽南的民间信仰与厌胜文化背后则共同活跃着巫觋的身影。这巫觋便是所谓的童乩。
以上是本人对于闽南文化区的巫术系统理出的一点大致思路,用来整合民间信仰与厌胜文化,欢迎批评指正。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