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范恒山:发挥比较优势,走高质量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0
分享至

编者按:2021年7月17日,“第三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发挥比较优势,走高质量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主旨讲话。现将讲话全文刊发如后。

很高兴能够受邀参加这个重要的论坛并做演讲。我要谈的话题是:发挥比较优势,走高质量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而“十四五”是关键的起步时期。青海正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基于工作岗位优势,我参与了一系列涉及青海发展的重大战略、政策与项目的研究、推进工作,包括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研究起草,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制定实施,对口支援青海方案的讨论设计,以及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事项的部署推进等,在青海的不少地方做过实地调研,虽然说对青海的发展问题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但也有一些真切的感悟,借此机会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大家。

地区发展之路各各有别,诸如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借道超车等发展路径,都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无论做怎样的选择,其基础都在于因地制宜。所以我非常认同这样一条道理,即各地的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走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我认为这条道路最核心的内容是,注重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推动青海的发展也不例外。

怎样看待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发挥,既涉及到地区的发展状况,也涉及到对地区发展状况的科学评价,涉及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人们一般把比较优势看做是本地区对其他地区展现的整体优势或在某些方面的相对优势,但实际上比较优势也体现为同一地区在某些资源、产业等方面对其他资源、产业所展现出来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一般地说,这种优势分为自然基础优势和当前发展优势两种,自然基础优势是以地区的天然资源禀赋作为主要标志或支撑的,而当前发展优势则主要体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体现为导致这种成就的主要元素的特殊地位。但这两种优势往往是难以分离的,在一般情况下,当前发展优势的形成都包含着较好的发挥了自然基础优势的因素。因此,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最重要的就在于是否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反过来说,一个地区的最好发展必然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比较优势。对一个地区的评价,如果说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那就是看他是否发挥了比较优势,是否在最好水平上体现了比较优势所赋予的价值。以这种观点看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及其演化状况,既会更加客观与科学,同时也会带给人们较为理性的反应和平静的心态。

进一步看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也就是使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实现最大化,从过程看,应当是使资源要素在地区间无障碍地自由流动,体现宽广性;从方向看,则必然是使资源要素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流动,体现适配性。也就是说,资源要素依其性质和需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流动是一种经济规律,而这样的配置从逻辑上看就可以实现资源要素运作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配置体现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禀赋的匹配性。基于这种认识看待地区间资源要素的流动与产业的转移承接,也会更加客观科学,也更能带给人们理性的反应和平静的心态。

就青海而言,从上述认识出发,唯有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也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脱离实际,抛开自己具比较优势的条件,去进行东施效颦地“另辟蹊径”,或者超越条件,一味追风赶浪,谋求所谓“高大上”的发展格局,必然会事与愿违,遭受曲折或失败。

青海具有怎样的比较优势,如何发挥这些比较优势?下面,我们基于价值发现、经济呈现和有效实现三个维度做一些深入地探讨。

第一,从价值发现角度分析,青海具有什么样的比较优势?

毫无疑问,青海最重要、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生态优势。201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个论述非常简明而又确切地说明了这一点。具体地说,至少有如下方面的优势:

其一,青海是全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外界对青海最为集中的概括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1条,水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66个,湖泊总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5.8%。青海90%的国土是国家和省级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青海湿地总面积达814.3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青海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屏障。

其二,青海是我国主要生态产品的输出或供给之地。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约620亿立方米的江源河水;大体估算,青海全省生态资源价值总量为18.4万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到7300亿元。

其三,青海具有开发绿色产品的良好生态基础。在发展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环境下,绿水青山就是最为宝贵的社会财富。过去一些从事过度开发的地区如今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治理和修复生态环境,而青海在这方面则得天独厚,地理与气候优势十分明显。青海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水风光热资源丰沛,气候凉爽怡人,日平均最低、最高温度仅为-1℃和15℃,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另一个优势是,青海是全国的特色资源富集区,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青海省水能、太阳能、钾盐、生物、有色金属、旅游场景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综合利用潜力较大。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地,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105万亿元。青海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已具一定规模,循环经济发展较快,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全国最大的锂材料生产基地,柴达木和西宁两个经济试验区运行良好,对全省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还要提及的是,青海民族多样、文化多元、风光特异、风情万种,为发展特色旅游和融合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生态是青海的优势,但青海的生态也是敏感脆弱的。从目前情况看,青海生态保护任务仍然繁重。青海藏区冰山、雪山、湖泊、湿地面积在缩小,存在着草原退化、雪线上升、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挑战。显然,青海应该立足于生态要素的保护、利用和联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生态经济为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从经济呈现的角度考虑,青海怎样发展生态经济?

基于青海的实际,紧扣生态推动青海经济发展,关键要把握好这样一些方面:一是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损害生态环境、加重资源承载负担;二是把握好生态特性,真正按生态发展规律办事,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优势;三是体现生态价值,寻求或打造良好的实现载体与运行机制。所有这些的核心要求在于,打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换渠道,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之产业生态交融协同的生态经济体系。

青海提出,把握“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在实施路径上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四种经济形态,这无疑是体现青海实际特点的明智之举。换个角度说,基于上面提出的关键与核心,在把握住生态这根主线的前提下,青海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构建应着力写好如下三篇文章:

其一,做“强”的文章。强化特色优势经济或产业,发展绿色和生态特征比较突出的经济,发展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的经济。重点是,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进一步发展规模化的光伏、风能等;提升特色农牧业产业优势,包括提升青稞、马铃薯、小麦、油菜、果蔬、汉藏药材、高原花卉、牦牛藏羊饲养等的培育拓展、加工生产、运送保障的水平;深化优势资源矿产开发,特别是以绿色方式有序推进盐湖化工、大型钾肥、石油天然气化工及有色稀有金属等资源的开发;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业,包括高原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红色旅游等,探索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动特色产品生产;等等。强化发展特色经济优势还应努力形成特色路径、打造特色品牌、构建特色文化。

其二,做“转”的文章。继续推动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从自然基础、人才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青海不宜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攀比,强烈的和多领域地更多追求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即在产业发展方面不能盲目追高求新,应当把重点放在积极发展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比较优势的适宜产业方面,而重点要扣在绿色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两个关键环节上。要通过技术创新、体制约束等手段,推动钢铁、化工、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行业减排降碳,使其转变为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产业;要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并借此进一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上应量力而行,走少而精、适而优的路子。

其三,做“联”的文章。加强区域联动,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特别要把握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借助帮扶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动,推动产业转移、承接,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适宜的新经济新产业;二是借助数字平台,在更加广阔的区域空间配置资源。从区域视角看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功效,有两点特别明显,因而也特别重要:一是数字技术降低了区域对自然历史条件的依赖,能够超越区域现实发展基础和地理区位,重构区域经济体系,这为落后地区在构筑新经济、新动能方面比肩先进地区,甚至领先一些先进地区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数字技术建立了跨时空的经济发展新平台,而这类平台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和共享性等特征,有利于各地区自主、平等地运用外部良好环境与发展机遇,也有利于地区间突破地理区位局限与传统经济构架约束等深化区域合作,依此扩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空间,实现自身加快发展的愿景。在数字技术环境下,我们能看到的事实是,勿需物理移动,一台电脑就可以开展跨区域的投资经营。有鉴如此,青海应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夯实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在这方面竭力而为,能走多快就应该走多快,能搞多先进就应该搞多先进。

第三,从有效实现的角度认识,青海如何实现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紧扣并强化比较优势实现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明确正确的方向,还要建立坚实的保障,而最重要的是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体制与支撑系统。在这方面,要重视这样一些方面的建设:

其一,以地区比较优势为指向建立政绩评价体系。简单以GDP论英雄,无视了地区的情况差别,也忽视了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既不利于客观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效,也不利于实行全国层面的资源优化配置。青海应以生态环境状况作为评价地区政绩考核的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导向建立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相应建立起干部任用规制和奖惩机制。

其二,探索建立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品种,在精准测算和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形成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其三,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内,要视地区特点、产业门类建立对相关地区、适宜人群和特殊行业的利益补偿机制;对外,要梳理生态产品的供需脉络,建立与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协调与平衡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促进生态治理的积极开展和生态经济的大力拓展,为扎实推动区域内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路径。

其四,建立先行先试示范基地。以三江源、祁连山等国家公园和柴达木等地区为重点,建立若干不同类型的探索示范园区,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品开发、生态产品价值测算、生态利益共享等进行探索试验,以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探索道路提供经验。

其五,建立生态经济促进基金。争取国家财政、金融支持,建立直接为青海服务的专门基金,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产品创新与价值实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其六探索建立支撑生态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从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大力支持生态经济发展两方面着眼,优化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公正执法,有力约束执法的自由裁量权。

其七,放手发展大众经济。在群防群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强化区域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创新,拓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经济和多种类型的生态产品,万众一心推进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发展生态经济,根本的还是要固本强基,把保护生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篇文章做好。为此,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以三江源二期、祁连山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湿地维护、退牧还草、水土气污染防治、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全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如省里所提出的那样,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这就是我想谈的一些思想观点,供大家批评指正。

来源:老凤清声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微信编辑:竹书流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城市中心 incentive-icons
中国城市中心
城镇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资讯
7491文章数 5239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