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砖瓦和砖雕制作技艺丨传统砖瓦制作起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是中国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据《新昌文物志》记载,当地出土了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画像砖等诸多文物,这表明当时已存在传统砖瓦与砖雕的生产和应用。新昌砖雕以立体雕塑为主,结合平面纹样装饰,通过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吉祥符号、文字、戏文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现实生活等表现内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其制作流程主要包含选泥、练泥、制坯、雕刻、烧制、窨水等一系列工序。
匚父辈的生计
在黄泥坎村一处正在装修的中式建筑群中,我们见到了此次拜访的手艺人俞秋红。在交谈中得知,俞秋红的父亲就是一名砖瓦匠,从事古建砖瓦制作已有50多年,与砖瓦打了一辈子交道。
凭着一门家传的手艺,俞秋红的父母艰难地维持着家里的生计,含辛茹苦的拉扯大了俞秋红和她的姐姐、弟弟。
砖瓦匠、烧窑工,这是一个又苦又脏又累、也不体面、还不赚钱的工作,俞秋红自嘲:别人下雨了往家里跑,我们是一下雨全家往外跑,不怕自己湿透,就怕砖瓦淋雨,因为这是一家的生计。在俞秋红的记忆里,从小,父亲就教导俞秋红三姐弟,一定要好好读书,今后别再从事这个行当。
匚长大的意义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亲历父辈的不易,让俞秋红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逃离这样的环境,谋得一个体面而轻松的工作。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直到有一天俞秋红发现,父亲老了。
“其实他的行动啊,方方面面体力啊,人的精力啊,慢慢的都在退化,这个我是能感知到的。不能让他无休止的这样操劳下去,他已经70多岁了。”
起初,俞秋红目的很简单,只想为父亲分担工作量,少辛苦一点,渐渐地,俞秋红喜欢上了这一行业,她发现这门手艺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古建艺术,越深入越觉得有意思,于是,俞秋红决心要传承这门手艺。“要是我不做,我父亲奋斗了将近一辈子的这么一个手艺,就没有人传承了。”
匚天生的倔强
2006年,俞秋红开始跟着父亲,从如何选泥、制坯、雕刻,再到装窑、烧窑、窨水等过程,系统地学习古建筑砖瓦和砖雕制作技艺。“很脏,整合人都是在灰尘里打交道,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出窑时窑里温度很高,一般人受不了……”。
的确,摄制组在窑内拍摄出窑时,仅10分钟时间,就已经汗流浃背。很难想象一个文静女生会有如此的勇气与魄力,去从事一个大多数男人都无法胜任的工作。
有一年冬天,正在烧窑的窑工传来消息,窑内掉下来一块砖,这让父女俩非常紧张,这意味着窑内的砖可能已经变形……两人连夜赶往窑厂。他们纠结要不要闭窑,为此在窑口徘徊着守了一整夜。当清晨第二块砖掉落时,两人立马意识到,可能整窑都要报废,果不其然,开窑后发现,原因出在装窑工人的疏忽,没有码放平整,导致半窑产品全部报废。这次事故俞秋红记忆犹新,也让她清醒地意识到,制砖烧砖每个步骤都需要一丝不苟。
在各种艰辛中磨砺,在各种挫折中成长,“他知道我的性格,一旦我去做,我会非常认真的去做”俞秋红跟着父亲一学就是五六年,在掌握了全部的技艺后,俞秋红看到了父亲脸上流露的欣慰。“我父亲其实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一个人,他对我的评价当面他其实一直都是批评,他都是说哪里不够好,哪里不够好,但我知道他心里面是开心的”。
匚砖瓦的新生
从父辈沿袭至今的脚踩练泥,到如今的真空制坯技术应用,俞秋红还做了很多领域的探索和改进,不仅提高了砖瓦的性能,还获得了父亲的肯定。如今,放不下手的父亲还会经常来现场看看,俞秋红也会和父亲探讨更多新的可能。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建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俞秋红守着的这份家业,也终于迎来了行业的春天,这块从父亲手上接过的砖,让她看到了更广的未来。
正在兴建的砖瓦砖雕博物馆,俞秋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体验到整个砖瓦的制作技艺,让这项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技艺焕发新的魅力。
/购买入口/
复制链接https://m.tb.cn/h.fiBVIj7?sm=e326dd到浏览器打开,
或打开某宝直接搜索店铺名【谷雨故事】
为匠心营造的传统手艺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