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里苍鹭为啥突然多了起来?林盘跟低碳生活有怎样的关系?校园减碳如何帮助垃圾实现循环利用……这一系列的疑惑都将通过一项实践活动找到答案。
历时4个月,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日前正式收官。目前获得一、二、三等奖的6个项目正在陆续落地实施。作为“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主题下的一项重要活动,该活动从今年7月起航,聚焦围绕“蓉城智碳”,面向大众传递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生活理念,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在评选阶段共收到参赛方案88份,累计举办各类主题活动50余场,参与人数超1500余人,并吸引了10余家新闻媒体关注发布活动推文50余篇……有热度、也有温度,有深度、也有广度,一连串的数字为本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这不仅是宣传降碳环保理念的刚性举措,也旨在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智” 传递低碳环保理念
今年7月,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承办,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协办的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以“蓉城智碳”为题,就能看出这场活动独有的目的性——跳出大众思维,寻找“双碳”目标下的创新思考。在活动期间,各单位、组织以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环境为素材,分享各自节能减排、新能源应用、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生态环境保护创新方案,每一个主题,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方式。
“在为期四个月的时间内,活动热度不减,共收到参赛方案88个,累计举办各类主题活动50余场,参与人数超1500余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专家对参选项目进行严格评审,最终共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6个、入围奖若干。按照活动安排,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也组织获得一、二、三等奖的6个项目落地实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法的同时,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进行科普,引导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爱护身边生态环境,树立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理念,至关重要。”谈及此次活动的宗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集聚全社会的智慧方案,“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也将成为成都践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新载体。
用“看” 发现环保模样
雨后初晴,在徐堰河水源地林盘,碧波荡漾,竹林农田相映成趣,俨然一副生机盎然的人居图景。2021“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公开招募的志愿者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实地探访川西平原传统林盘的生态环境,参观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修建的人工湿地和生态堆肥等设施,对林盘内外的微型气候,以及林盘的发展历史、发展条件和低碳生态循环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探讨,“最终,我们将通过分析整理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的林盘—农业生态观测站数据、林盘居民入户访谈数据,形成调研报告,并将通过多渠道展示公众科研成果。”参与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刘先生欣喜地说。
事实上,在2021“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开展期间,类似的实践活动已举行了超过50余场,通过实地探访的形式发现身边的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智慧方案,鼓励践行每一个让自然更自在的生态环保行为 。
比如,荣获一等奖的“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项目”——“碳”秘垃圾的一生绿色低碳研学营,就以城市河流研究会正在打造的第一个水源地绿色低碳社区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邀请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参与、学习并实践“垃圾分类管理—生态堆肥技术—在地生态应用(乡土植物园)”循环示范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让大家成为“低碳实践者”。
再比如,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当中“摸底河流域水环境及鸟类生境调查”项目,不仅在成都市实验小学文苑分校校园内持续开展关注摸底河的宣传,同时还带领环保少年们走近摸底河边,对摸底河沿岸的生物群落、鸟类生存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记录。
“随着各个项目的落地实践,希望引领孩子们和居民们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倡导大家开展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且自觉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良好的环境,从而增加城市河流的碳汇能力。”负责项目落地实践的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用“做” 呈现环保行动
“唯有了解,才能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能带来变化。”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所说,工作生活中的减碳行动或其他环保行动并不一定需要轰轰烈烈的宏大事件,也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
记者注意到,在入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的6个落地实践项目中,既有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鸟类生境调查这样走出去了解、学习绿色低碳知识,不断提升生态环保意识的活动,更有低碳校园、低碳社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参与人数也屡创新高。
在航天小学校启动的“找回走失的‘小手帕’ 航小少年在行动”主题活动,就吸引1000余名航小师生参与。在活动现场,所有小学生们通过绘画、印染、刺绣等多种形式,为专属的小手帕穿花衣,倡导使用手帕,减少抽取式卫生纸的使用,通过这样的简单方式实现减少碳排放。
而在“碳”秘垃圾的一生绿色低碳研学营里,小学员们化身小小闯关者,根据“大象地图”,开启垃圾堆肥个人闯关赛,通过垃圾分类、厨余粉碎、肥料混合、堆体翻堆等,感受厨余垃圾化腐朽为神奇的奥妙。同时, 在绿色营造师的指导下,还利用矿泉水瓶、棉花、纱布、石头等物质作为原材料,学习制作简易净水装置,感受城市净水技术的应用。
更多的实践活动也催生出一批减碳新点子。在 “双驱动·低碳校园建设与社区实践科普教育项目”(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实施当中,校园减碳的点子就从减碳工作组成员的脑海中迸发出来。比如,“办公室产生的以果皮、果核为主的厨余垃圾该如何解决呢”,答案就是小而美的“堆肥花盆”。锦城卫劳动班开展“堆肥花盆工作坊”制作,专门针对办公室少量厨余垃圾的“堆肥花盆”,并将花盆投放入校园办公室,可谓一举两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随着2021年“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的陆续落地实施,全社会关注家庭、校园、社区生态环境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我们相信,随着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落地实施,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也必将促进公众以更积极的姿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生态环保智汇能力。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来源:红星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