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是坊巷的名字也取得非常有趣,你看:
十五奎巷、米市巷、丁衙巷、瓦子巷、茶啾弄、察院前巷、丁衙巷、太庙巷、白马庙巷、高士坊巷、严官巷、等等
这些坊巷大多得名于南宋时期,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市民喜欢称呼的地名,生命力超强。
比起那些西洋名有味道多了!
坊巷名的来历
坊巷的名称来历各有不同,其中有与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柴米油盐等相关的。
比如今天的柴木巷就是当年杭城最大的柴木市场。
当年杭城所消耗的几万担柴炭,是从严州(州治在今建德县)、富阳等地从钱塘江运入,先聚于江干一带,然后批售给城内数十家柴店,供应居民。
再比如米行集中的坊巷,称为米市巷。
还有每天从运河输入杭州的官家大米达万石左右,大部在今天湖墅米市桥、黑桥一带靠岸起卸。官府上供米由司农排岸司负责搬运入仓库;商贾大米,由米行定价,批发给杭城内外几百家米店,再零售给市民。
据《梦梁录》记载,因从湖州来的米最多,所以把这一带称为湖墅。
又如肉市巷,据《梦梁录》卷十六《肉铺》记述:“杭州内外,肉铺不知其几”,多得无法统计。其中又以坝北修义坊(即肉市巷)为最多,“巷内两街皆屠宰之家。每日宰数百口,皆成边及头蹄等肉。”大多供应城内餐馆、酒楼、面店及盘街卖熟肉的经营者,“三更上市开行至天晓停罢”,可算是杭州最大的猪肉批发市场。
有的坊巷之名是与当时州府单位或仓库所在地相关,如六部桥、上仓桥、八作司巷、楼店务巷、都酒务巷、粮料院巷等。
南宋临安有官府十大粮仓:省仓上界(天水桥北)、省仓中界(东青门)、省仓下界、丰储仓(天水桥)、丰储西仓(佐家桥北)、端平仓(德胜桥东)、淳祐仓(斜桥南)平粜仓(仙林寺)、咸淳仓(东青门内)和糯米仓等,每一仓库可储百万石大米。据《续资治通鉴》载,天水桥附近的丰储仓存粮达一百五十余万石。
故至今留存上仓桥、下仓桥及糯米仓巷、丰禾仓巷之名。
还有的坊巷之名是和民间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的,如断桥、望仙桥等,均成为人人皆知的地名。我记得《西湖民间故事》里就有望仙桥的神话故事。
有的坊巷名是和当时地理环境相关联的,如江涨桥、洋坝头、前洋街、后洋街等。这和二千年前,杭州主城区还是浅海湾有关。
难怪自古杭州主城的地图,看起来既像腰鼓,也像漏斗。
《西湖游览志》在总叙中说:汉唐之交,杭州城市未广,东北两隅皆为斥卤,江水所经。故今圜阓之中,街坊之号,犹有洋坝、前洋、后洋之称。
有的是与市民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如瓦子巷:瓦子,又名瓦舍、瓦肆,类似近代的艺游场,表演民间各种戏艺,以市民为主要观众。
今菜市桥下的瓦子巷,就是临安东郊最大的菜市瓦所在。当时瓦子不像今天戏院建筑那么讲究,而是竹木或布幕搭棚,仅避风雨而已。所以瓦子又有“棚”或“邀棚”之称,原众安桥附近的南棚巷就是当年京城最大的北瓦子所在地。北瓦子内有“勾栏”(演出场地)十三座,日夜演出,观众数千人。故南宋后期就把附近一座桥称为众乐桥。
又如官巷口附近有上百戏巷与下百戏巷之名。那是当年京城傀儡戏场最集中的地方,有表演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等各种傀儡戏的二十四个班子齐集于此。每逢元宵之夜,近百家傀儡戏在此竞赛,成为市民最喜爱的传统节目。
总结一下
简单的说,就是杭州的街坊巷子的名字,很有趣,它们的来历与柴米油盐有关;与单位和仓库有关;与民间神话有关;与地理环境有关;与娱乐生活有关;
从北宋起,杭州的里坊制度因坊市合一,发展成为坊巷格局,到了南宋,坊巷市肆交错,星罗棋布,从名字上看,杭州人一点也不呆板,藏着满满的生活味道,尽显城市的繁华。
即便是现在,走进杭州的御街二十三坊,你依然会发现被时光包围的坊巷,弥漫着城市深处的人间烟火气,好像总有叙说不完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