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思想史-法雨西来》课程,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课程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STONE的学习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20-03-01
上一课,最后讲——公元184年,由道教思想指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四年后,支娄迦谶不知所踪。
三国割据的时代开始了!北方战乱掀起,北方大量的士族就奔向了南方,洛阳僧团随之瓦解。士人、僧人……各个阶层的流亡者就逐渐汇聚到了南方一个新兴的城市——建邺,就是今天的南京。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率先称帝了;次年,刘备在成都称“汉帝”;十年后,公元229年,孙权将都城从湖北的武昌迁到了江苏的建邺,自立为“吴帝”。三国的格局就正式开始了。
吴国,在早期中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是轻视了。因为,它标志着中国南方开始全面地汉化……啊,今天那儿很发达了,但以前,那里是蛮荒之地,散居着南蛮,有大量绵延的土地,而且还没有开发……没有开发成耕地。
而北方的魏国所占据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我们说的“中国”是北方。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相连,形成商路。这样,吴国建立之后,它只能被迫地向南方和沿海发展,打通通向越南啊、日本啊、柬埔寨啊、印尼啊……这些海路。
吴国的首都——建邺,它经过五十年时间的积累,奠定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未来……一直到今天!积累了作为中国南方第一大城市的物质与文化基础,就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部与海外连接的那个政治与文化中心。建邺,对外海路的建立,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另一条道路,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就是——建邺海路,所谓的南传佛教。
支娄迦谶有一位重要的合作者——吴国译经家康僧会,他就是南传而来。其他翻译家来华的路,都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北方,而康僧会则是沿着海路来的。他是交趾人【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啊……就是越南河内人啊,从越南出发走海路,经过海南岛,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一路往上抵达广州的番禺……还是叫(音:潘禺)……登陆了。然后,休整之后再次出海,沿海岸线北上,进入长江口,抵达南京。这就是海路。
佛教初传,这样就有两条路了啊:一南一北——北方是陆路,南方是海路;北方叫:丝绸之路,南方叫:建邺海路。前课我们讲过——洛阳僧团和彭城僧团。佛教传入中国形成僧团,它是以贸易的集散地为落脚点的,就是……哪个地儿是商贸城,哪个地儿落脚出现僧团。依此原理,我们可以根据佛教南传的路径,确定在公元二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中心,那肯定就是南传途中的两个登陆点:一个就是南海,啊……就是今天的广州番禺;一个是建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因为,康僧会就是顺着这条路来的嘛,他在这儿登陆一下,然后又进来。
根据这个推论,我们其实也可以在中国史籍中找到这个证明。公元二世纪末、三世纪初,汉帝国崩溃,群雄混战,三国割据,整个中国就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变革里。而它必然引起的是什么呢?就是思想领域的剧烈运动。为什么?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是什么?这句话是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基本命题——社会的存在决定意识。既然中国社会陷入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那引起思想界的剧烈运动也是必然的。社会存在的形式发生了转变,就决定了思想意识的转变。同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思想意识的转变又反作用于社会的存在。那,意识形态的转变意味着什么?意识形态的转变往往意味着——未来政治格局和政治方式的转变和可能。
从汉朝开始,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是一种叫“外儒内法”的官方哲学,这套哲学是包含着法家思想的儒家学说……就是,外面穿的是儒家的衣服,里面是法家的内核儿,表面上,儒家提供的是一套调整社会里人和人关系的模式,但其实内在,中国文化的这套“外儒内法”是要构造一套“家国同构”的模型……家与国是同构的。
法家思想,是一种层层对下的思想——法只择下不择上。它就包裹在儒家的道德中,宣扬一套老百姓和统治者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标准规范。这个规范,简单说就是两个字——“忠”与“孝”。儒家一般称之为:道德。什么是道德?“忠”与“孝”。儒家经典就上升成为了圣人的学说。
圣人的学说,那就是不能变了,对吧!孔子所说,那就是万世不移的经典。《论语·里仁》里说——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以贯之”,那就作为圣人的微言大义了!“一以贯之”什么意思?文化大一统的起点,一以贯之。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吸收阴阳家学说,儒家就发展出了一套阴阳五行的宇宙观。中国大一统文化这种思想由此肇造!这是谜一样的大一统文化观。儒家希望以一套宇宙观……一套学说,统摄和解释数目惊人的庞大分支,将所有世间的现象,包括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的关系都归于“一”。
佛教思想发展到了华严宗之后,也走上了这条路,即“一,即一切”。中国文化和佛家思想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都抱着“以‘一’生一切,以‘一’贯通一切”的执念。
二千年的时间,“大一统”就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基因,渗透到了中国人观念的每个角落里。就到今天,大家还是这种习惯,认为:一套学说是不是可以解释通所有的问题?其实那是不可能的!
中国历代理论家都同意将儒家的这种规范作为政府唯一的行为规范——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成为了追忆……一提就是“三皇五帝”,被认为是“礼”的黄金年代……就是,一切都是在“礼”的指导下的,要严格遵守社会的礼仪与义务,强调社会基础的家庭责任。为什么要强调社会基础的家庭责任呢?因为儒家社会是家国同构的。家国同构,那依靠的,嗯……父亲对儿子,对吧!那就是要依靠德政,而不能依靠刑罚来管理这个社会。
总之,听着都是挺好的,但是,它的一个副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复古论”。因为“三皇五帝”成为了追忆嘛,复古,就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不灭的幽灵,时不时地要发作,它的副作用……复古论的副作用就是——退步论。
公元二世纪的下半叶,汉王朝风雨飘摇,帝国行将崩溃。儒家学说就失去了它先前的崇高威望,汉朝的最终崩溃就加速了儒家学说的倒台——政权决定意识形态。随着朝廷的崩溃,原先那些与朝廷共命运的人——执掌行政的士人阶层,他们的地位也随之崩溃了,这就叫:政权决定意识形态。这个链条上有三个环节:朝廷、行使政府权力的士人、儒家意识形态。朝廷的崩溃导致了士人阶层的崩溃,进而导致了支撑这种政府意识形态的崩溃。很难说这种崩溃是从链条的哪一环传向哪一环的,也许相反——先是儒家意识形态崩溃了,然后导致朝廷崩溃,进而导致行使政权的士人阶层崩溃;又或者是朝廷、士人阶层的腐败导致的崩溃,进而使意识形态崩溃,进而使朝廷崩溃。总之,朝廷、士人阶层、意识形态,这三者互为因果。此后,在回忆帝国崩溃的教训的时候,朝廷提出控制意识形态,是“稳定”的第一因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