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鹏教子(王必应)习武图(1981年)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王灵恩
乡土宁海特别专题
欢迎提供类似信息
他曾是民国时期宁海武术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之一,也是享誉民间的武林高手,更是广大习武爱好者心目中的大神,一位长期生活在长街地区、麾下有着弟子无数,真正的大老本与可敬的大先生。是拳师,也是医家。这位武林传奇人物,他叫王志鹏。一个贫寒之子,如何炼成武林高手的呢?请看“乡土宁海”特别推送的宁海老本王志鹏先生的传奇人生,谨以此文纪念王志鹏先生诞辰120周年。
【紧接二期】
1981年全县武术表演,王志鹏在观看
尊崇“三育”
深谙武道
精武会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以及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正义、服务、友道等方面行为要求的精武行为范式,把传艺与育人结合起来,它的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代表体、德、智的三育宗旨。王志鹏为此践行了一生。王志鹏对此颇有自己的心得:“体育即是养育体中之生机,使之成全发出由肌肉的坚强生劲,坚强生劲全靠精气,精气的来由应活动锻炼,藉精气使之健康。保全健康的安全,尤藉德育智育来附助,故有三育之说。”可谓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志鹏先生是接受传统教育的过来人,故而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其自己的领悟和特别的持守。比如谈到三纲五常,便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解读。他说:“过去有说智、仁、勇。智,指懂得智慧是非,人道的五常的常规,祖、父、自身、子、孙这五个常规要守得严格。前人的笔架搁笔用的,排在头前有五个齿,使人牢记五个常规的诚律,故有此五齿的笔架作为模范的示意。也有三个齿的,指的是三纲,天地人或称三才的。仁,指怀善意的态度,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有疏财仗义之慨,有救苦济贫之德,至少应敬老惜小。怜贫爱苦的慈意为仁者恒有,故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愧恶之人也皆有之。又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也指有仁意使然。勇,指猛字言见义。勇为应守则守,此指知进退,应争应让识事务的目的,不可呆勇、傻让,因此要用这三个字作标准。智、仁、勇联成一个,应付日常行事之大规,古今同理。”他的这番理念,正是他一贯秉持精武会宗旨并始终践行之所致,也是他弘扬传承精武会传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志鹏先生一生坦荡,一身正气凛然。做人讲规矩、守底线。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武艺高强,但从不欺压别人、恃强凌弱。他常言道:“欺人是祸,饶人是福。”这已成了他的口头禅。他作为武坛教练,对如何当好教练,也有其精到的体悟:“在教练间以道德为前提有来由的,提倡武术,增强尚武精神,义不容辞,只怕小少不懂大义,妄为胡作,藉此作为欺人的技术,可怕吗?”他接着认为,习武下苦功,力除懒字,懒是为非的祸首。闹事偷盗从懒起,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说是自己喜懒,懒久便墜落岐途,后来人人不齿,个个憎恶,因此应提防懒之可畏。因此,先生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看重习武之人的人品,若要跟他学习武艺师,头一条就是有正气并能吃得了苦的人。
在徒弟们的眼里,志鹏先生永远是一位威而不怒的谦谦君子,从不以武术家自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是一位有着高尚武德、精湛技艺的武师。弟子朱贤东谈到他的恩师时,总是感念在怀:“我能遇上王先生,跟他习武,蒙他点拨,使我受益匪浅。他真是一个令我仰慕的谦谦君子。”这从王志鹏先生的自传手稿中,也可窥斑见豹。他言:“余的目标不愿夸口己之长处,细思只短处多多。"
志鹏先生能有如此高洁的武德及风骨,这与他早年的经历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这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在谈在当初在沪上做工习武的情形中,留下了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一生中初因家贫,中年学工业,得不到本业的优点,是老粗也。做的土工业呢,实无价值可言,在上海这种不成规工业中却被欺待,是难免的,但性不服,压迫受屈无法走安全路,故想练拳棒,较有抵挡的能力,故此在武术场中乱跑。可是,练武也要经济,手头宽裕一点,才得真收录为徒弟。我呢,到十七岁时十五角一月工资,还得靠货,由买主送多少路费才作外快,拿来作日用呢。肥皂、补衣,饿时大饼油条,尚难称心开销,何来多余款送礼与会费呢?故此,非得托朋友介绍入会拜师不可。老师虽认为学徒究竟殊不易,为我指出正规的功夫。而我闷头昏脑,练得天昏地暗,东西访师,何是何非,点了也不甚明了。叫瞎练盲修六七年,尚在混混中摸索,汗流遍体,气喘吁吁,以为学功夫、练武术了。来往回还奔波,探求所得无多,后由怜苦的老师,如姚馥春先生辈,给我指正方向,陈子贞先生也多有所益。----“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小少之艰辛,确能造就一个人的向上动力,所谓穷则思变是也。
由于少时家贫,故他尤悯贫恤贫。对贫寒之人,总是给予特殊的同情。王志鹏常与孩子们聊起一件真实的事:说是有天中午,他从中学教课回来,偕同一批学生行至最热闹的桃源桥头,被一卖草药的游医拦住。此人是一个边采卖草药边行乞者。这天,他要来不少丰盛的酒菜专等王志鹏先生共享,在大众广庭底下,王先生只好推托有事,改日唠嗑。但此君认为不赏脸就看他不起。王先生最忌此言,激将之下,只好坐下共食。堂堂国术教师与一位乞丐同桌推杯,坊间传为美谈。后来,王志鹏长子生疳积病,再三医治不愈,经此君其手仅用了20多根的胡柿根虫,医好了他的儿子。王先生常拿此事,经常教育下辈要善于交朋友,看人不能只看衣着与相貌,要多与有真才实学的人交友,三人行,必有一师。
王先生自幼酷爱武术,从六七岁就开始习武,直至晚年,几十年如一日,常年练功不辍,故而在武术上下过很深的苦功。他不仅勤学苦练,善于向各派武术名家学习取经,得其精髓,从中糅合创新,发扬光大,并能独树一帜,其技艺几臻炉火纯青之境界。
后排左起:朱贤东、杨宁锡、王必应,中为王志鹏先生(1980年摄于教练场)
晚香余韵
武坛绝响
先生一生漂泊,是一位行走江湖的好汉与义士。他行善而不修边幅,官家与百姓一视同仁,不管何人请他出诊,他会一提起篮子就走。穷苦人家看病,他不收分毫药费,一般的随便人家送,从不讲价钱。好在平时行善,他也没受什么大冲击。先生自己好学,也教育徒弟要脚踏实地一招一式用心钻研,持之以恒,方能成就自己,趟出自己的一条路。他带徒传艺,却总不肯收礼,只求本人肯下苦功、肯练,才算为他的学生。先生重武德,左邻右舍从不多半句嘴,附近老少常愿意聚在他身旁,拉家常,嗑琐事,愿听他这位出过世面的先生聊往事,讲趣闻。他教育子女要“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的做人道理。他常拿武者的偶象韩信之智、赵云之勇用以自勉,也是对儿徒辈的教诲与期许。先生平素不善饮酒,八十余载始终如一保持清素饮食之习惯。返乡后,他所教的学生遍及县域内外,可谓王氏门下,桃李盈门。他为人谦逊,面对众人投来的赞美和掌声,称赞他是名家、好汉时,他总是淡然。他对习武做人,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说“学武术的人,应有下面几点,若无这几点的人,武术虽好,算不得武术家了。敬老爱少、怜贫爱苦、抑强扶弱,济困扶贫这几点要量力可行。为练武术,若基础一无所有,虽有铜筋铁骨勇猛的行为,也算不得名家好汉,空谈功夫也是枉然的。有人夸奖我的武术好,就好在这几点上。”
他始终牢记师傅们送给他的教导,习武人不能恃强凌弱,要有匡扶正义之心,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他是受这样教育与熏陶的,在平常也是这样践行的。故在家乡宁海,留遗许多有关他乐于济困助人的事例。嫉恶如仇是正直武者之天性,作为一代武师,王志鹏显然也不例外。他身材高挑,自带几分威严,一般人不敢近身。若是游手好闲之徒在街上寻衅闹事,欺负人家,遇上王志鹏,那便是该人的倒霉。他会怒不可遏,挺身上前。善良百姓视他为保护神,作恶歹徒听闻便魂飞魄散,四处犬奔。
晚年的王志鹏先生不喜酒,只嗜烟。时常惦念牵挂着他的徒弟们。他移居长街后,时常到西大街的城关医院朱贤东处开点药,聊上几句。有段时间先生常咳嗽不治,来到城关医院,由朱贤东给王先生开些“补中益气丸”,让老人带回家。他俩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师徒关系。与先生一直走得较近的,还有一位在冠庄的徒弟潘志亮老师,王先生一到冠庄授艺,必在志亮的家住上十日或半个月,也是常有的事。这是一段难得的武林往事,一份可贵的师徒情缘。
先生秉性耿直、清高独立,不愿依附权势,多次拒绝升官机会。据他弟子朱贤东介绍,王先生曾提及当时在广东,军界曾想给他授衔发委任状,他都一一婉拒。确实先生当时在广东,也曾是国民党军队团级以上军人的武术教官,很多学生是旅团级的军官,当然有很多做官的机会。高士风格,淡泊明志。他一生富贵与清贫相伴,荣耀与平凡相随。总是在自己有很大影响力的时候,不为子女家庭谋特殊利益。朱贤东还提到,王先生教育徒弟,重武术更重武德,真正收为徒弟的,都要调查其人品何如。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先生曾遭社会阅历的质疑。后来中国武术界多次打听查寻王先生的下落,其家人都替他保守秘密。加上王先生老年练功负伤后,曾想把武术拳法整理成册,留给后人,终未能如愿,引以为憾。
七十年代,先生的儿子王必应在县体委执教小体校,旨在培养下一代体育人才。此时的志鹏先生虽年事已高,且晚年定居长街,但时常也来城关,偶到县灯光球场转转,给些指导建议。1979年4月,年近八旬的王志鹏赴杭参加省国术座谈会,当时宁波地区体委孙主任专门与他就如何传承国术传统、培养青年一代,有过一次深谈,勉励先生能负起这个责任来。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先生还在灯光球场进行武术表演,鹤发童颜,动作轻盈,以一套稳健老到的形意拳,赢得满场喝采。可谓宝刀不老,老当益壮。
志鹏先生一生技高艺强,也精研歧黄,尤对伤科颇有心得,与眼科张医师等一起创建了长街医院。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学到老。故而他每次出门一定要带上笔记本,时刻不忘向有经验的草药师讨教,并记在本上,不断汲取经验。他对中医伤科正骨也颇有建树,对点穴正骨理筋,提倡手法与练功的有机结合,强调辨证施治,继承了武术伤科派的专长,形成了自己的伤科理念与临床特色。对此,他对各味草药也颇有研究,一些止血止痛消炎之草药如数家珍。诸如:长毛草又名海棉花,一般破伤,捣敷有效;若头皮伤,最为合拍;破伤见骨亦灵,一夜合,多至三四次癒了。四季青竹,止血合口最灵,多出墙边、路边、刺丛中。白芨粉血止后敷之生肌。五香藤止血之功不大,可是消疤有功,和着烧酒敷在刀口,敷后无疤。剪七花当茶喝,治痰中血有效,叶亦效。海漂消即墨鱼骨粉,止血亦效。两腮破后久难收口的敷药,以鹿角粉末和粘物敷之易收。腰部外肾处生毒后久难收口者,敷高丽参之渣有效,脚背破后收口不易者,敷松香粉、杉树炭粘物和敷之燥湿收口的功效。手指切断或破伤,敷山白菊叶,冷茶调匀包扎,不溃不烂不变最妙。类似经验,不胜枚举。
1985年,劳顿一生的一代拳师王志鹏先生,终于走完了人生的八十多个春秋,告别了他珍爱的武术人生。他是近现代宁海武坛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的人生堪称传奇。概括他的一生,大概可用如是几言来形容:小少习武,精武门生;武林国士,饮誉沪粤;命运坎坷,漂泊一世;德艺昭人,声名远播; 亦武亦医,悲悯苍生;清风两袖,传奇人生。
传承国粹,先生从未缺席;武林旧事,不应忘怀先生。
左起:作者王灵恩、王志鹏子王必应、王必应母亲、外孙女
【连载完,期待传记的出版】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 作者:王灵恩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王必应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