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冬·至
冬至,代表着冬至阳生,从这一天开始,北方正式进入寒冬季节,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天气也越来越冷了,空调、暖气、电热毯、暖宝宝……各种过冬设备轮番上阵,各显神通。
如果说现代人过冬靠的是科技,古人是靠什么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当然不是靠“一身正气”。
古人过冬不仅“妙招”多,而且将冬天过出风雅的味道。
壹
裘皮、棉衣、纸衣
首先在服饰上,古人穿衣保暖的基本套路跟我们一样,就两个字:多穿!
裘衣 是由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
这种衣着与远古时代的披兽皮的习惯有联系。
裘衣代表着身份的尊贵,在诗词中屡见,如李白诗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元代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局部(画中骑乘黑马、身穿白裘的元世祖)
宋朝,棉花开始大量种植,宋代统治者为了让百姓都吃饱穿暖,强制全国大力种植棉花,棉衣 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清 冷枚 雪艳图 绢本
△《红楼梦》中的观音兜
唐宋时期,人们还喜欢穿一种 纸衣。
这种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制成的衣服,也称“纸裘”。
据考证,这种纸应该比较像是“无纺布”,是纤维做成的薄片,未经过织造。
陆游曾作诗:“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贰
暖 阁
古代在没有发明电的情况下,火就成为了取暖的重要能源。
古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火为媒介创造出各种取暖神器,甚至有些一直沿用至今。
枯叶寒梢夜放声,围炉小阁喜初成。
暖阁构造古时就有采用,现北京故宫仍有遗存。
紫禁城内宫殿,大多坐北朝南,宫殿下挖有火道,专供烧火取暖,这应该是最早的“中央空调” “地暖”系统。
添火的灶门设在殿外廊下,为一人多深的坑洞,称为灶口,一旦生火,暖气便进入宫殿内,暖意十足,这便是暖阁的构造。
陆游曾作《暖阁》一诗,描述其在暖阁中,午睡初醒的状态,好不惬意。
“裘软胜狐白,炉温等鸽青。
纸屏山字样,布被隶书铭。
养目帘稀卷,留香户每扃。
日晡浓睡起,盥濯诵黄庭。”
△《重屏会棋图》中的火炉床
△养心殿西侧的暖阁“三希堂”
叁
火 盆
“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有条件的用精致点的火盆,没条件的用泥盆,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罢了。
因此,不管是诗词还是书画,火盆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围炉博古
嫔妃们久居深闺,闲聚一堂赏画、赋诗,围炉、博古。
有人气的地方没有寒冷,炉火不熄,人声不散。
△雍正十二美人图——烘炉观雪
乱云低薄暮,疾雪舞回风,又是落雪时节,床边火盆正热一边烤着炉火一边启帘观雪赏梅,只要火烧得够旺,寒冷奈我何!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 清
此图中,雍正皇帝围炉而坐,小书一看,小火一烤,再翘上二郎腿,把“安逸”二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四
手 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装饰精美的手炉大概是宫里最火的的过冬必备单品了!
冬日严寒,寒风凛冽,畏寒之人也置有其他的保暖之物。
其形制更小,便于提动,一般由铜制成,制作精美讲究,内放炭火,捧在手里,起到取暖的作用。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
画中的侍女身穿宝蓝色裘衣,右手随意地放在暖炉上,左手持铜镜欣赏着自己的美貌。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天渐冷 风愈寒。
暖宝宝小太阳都准备好了吗?
羽绒服貂皮大衣都安排上了吗?
最
最
最
重要的冬至的饺子、汤圆也都安排上了么?
-END-
*文章来源山东建大设计院装饰设计分院,侵权请告知!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