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澄泥石刻,起源于砚雕,在当代衍生出了石壶、文房摆件、仿植物雕等其他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澄泥石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文房文化息息相关,它不断与文人的品性、审美相融,兼具实用与装饰、把玩功能,其过程反映了吴地各个时期的社会风尚、审美情趣以及传统的砚雕工艺,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2007年,苏州澄泥石刻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名录。
本次“慧石味象——苏州澄泥石刻精品展”为吴文化博物馆“匠艺”系列展第三场,共展出39件/套澄泥石刻精品。展览分为“叩山问石”“镌琢经年”“唯砚作田”三个篇章,以蔡金兴、蔡春生父子多年来在澄泥石刻领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依托,力图向观众展现澄泥石刻的前世今生,为其今后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做出贡献。
一、叩山问石
说起苏州的石头,太湖石“皱、漏、瘦、透”,为著名的玩石之一;金山石结构致密,多用于筑屋架桥;澄泥石则因其独特的质地,化身为品类繁多的文房用品,装点着文人雅士的书桌案头。
澄泥石是太湖地区特有的天然澄泥页岩,是一种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成分复杂,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具粘结、耐火等性能。其石质硬而不脆,稳定性高,有着十分细腻的颗粒感,于阳光直射下,有金属颗粒闪烁,光彩夺目。同时澄泥石天然的纹理变化十分丰富,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等各具特色。用澄泥石制作砚台,可塑性强,质地温润且色泽柔和,贮水不易干涸,哈气成汁,发墨快而不损笔,兼具极高的实用性与观赏性。
因此藏书一带的乡民因材施艺,采石作砚。制砚匠人往往利用石质的天然纹理进行创作,所刻石雕作品材质独特,精工考究,极具苏州地域特色。
追月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作者的匠心独运,在此砚中完美地结合并呈现出来,砚面有天然的云彩状纹理,取其中一片,设计月池,构成云月掩映、彩云追月的立体画面。
天成袈裟砚
此砚砚背为天然石皮,色带交叉于其中,仿若天然的袈裟,故依此将砚台起名为天成袈裟砚。砚面起伏翻卷,半留石皮,不拘于形,传神写意。
瑞芝砚
此砚台石材为红色,有天然的绿色纹理纵贯于其中,作者依此雕刻云纹,与纹理结合呈现出天然灵芝状,风格写意灵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双面马蹄砚
马蹄砚在宋代砚谱中反复被提及,也是当时之典型砚式。此件马蹄砚石色青,形态小巧,砚堂呈斜弧状伸入砚池,且双面开池,正反如一,颇具设计趣味。
二、镌琢经年
据汉代典籍记载:“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砚石山指姑苏之西的灵岩山,吴人自汉代起便开采藏书灵岩山所产岩石制砚。因早期开采区域集中于山下㠛村,故名㠛村砚。后因其外观、质地与山西澄泥砚十分相似,而得名为澄泥石砚。此后数代,关于澄泥砚的记载颇多。
据相关文献记述:“灵岩山下有㠛村,世代以挖石刻砚为业,山南有砚石土地庙,刻砚业供奉香火”。北宋苏州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砚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有㠛村,其山出石,可以为砚,盖砚石之名不虚也”。米芾《砚史》云:“苏州褐黄石硯,理粗,发墨不渗,类蘷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清初徐菘、张大纯在《百城烟水》一书中有载:“(吴县)灵岩山,去城西三十里,馆娃宫遗址在焉。石之奇巧者十有八,惟灵芝石为最,故名灵岩。西产砚石,即㠛村石,一名砚石山”。
据汉代典籍记载:“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砚石山指姑苏之西的灵岩山,吴人自汉代起便开采藏书灵岩山所产岩石制砚。因早期开采区域集中于山下㠛村,故名㠛村砚。后因其外观、质地与山西澄泥砚十分相似,而得名为澄泥石砚。此后数代,关于澄泥砚的记载颇多。
据相关文献记述:“灵岩山下有㠛村,世代以挖石刻砚为业,山南有砚石土地庙,刻砚业供奉香火”。北宋苏州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砚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有㠛村,其山出石,可以为砚,盖砚石之名不虚也”。米芾《砚史》云:“苏州褐黄石硯,理粗,发墨不渗,类蘷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清初徐菘、张大纯在《百城烟水》一书中有载:“(吴县)灵岩山,去城西三十里,馆娃宫遗址在焉。石之奇巧者十有八,惟灵芝石为最,故名灵岩。西产砚石,即㠛村石,一名砚石山”。
近年来澄泥石刻蜚声海内外,成为石雕业中的当家作品,木渎藏书也因此被誉为“石雕之乡”。
《事事如意》纸镇
作品细致刻画古木,遒劲古朴,上有大小柿子,生机盎然。背面也做雕刻,表现木之肌理。保留部分原石石皮,尤显巧妙。
袖珍桃核砚
此砚台尺寸小巧袖珍,上下两层可开合,为石函式砚。通体生动地呈现出桃核的形象,形仿自然,不似而似,颇有情趣。
《荸荠》印泥盒
作品以江南水八仙中的荸荠为素材创作,利用其稍圆的形态,设计成印泥石盒。外形逼真,刻画细腻,口部可以开启,荸荠尖芽部位正好可以抓握提起,十分巧妙。
江南编织系列 6件
用竹、藤、草、绳等材料编织的农具,不仅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也是对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最生动的诠释。作者深耕“编织”题材,以高超的石雕技法,用文房的形式,并将稻穗、蚕桑、山笋等江南风物点缀其中,作品造型雅致,富有生活气息,寄托了作者对江南农家生活甜蜜而温暖的情感记忆。
三、唯砚作田
在众多制砚流派中, 苏州澄泥石砚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材料本质、工艺手法和艺术审美特征上来看,澄泥石砚是截然不同并独立存在的砚雕艺术流派,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苏作砚雕肇始于汉,最晚在五代两宋时期,技艺就已十分高明。明中期以来,苏作砚雕得到极大发展,在简朴古雅中又伸展出精巧华美的意味,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苏作澄泥素砚古雅简约、富有韵律,亦有自然写生之砚,造型精美、细腻生动。《西清砚谱》将其与端、歙、洮河砚并列。
在制作工艺上,传统苏作砚雕重视线条和形体的韵律美。这要求刻砚匠人把握每一寸细微的尺度,线与面的融合、池与堂的比例、弧度与斜线的处理……即便题材相同,也可有变化万千,细细品味,自是妙趣横生。
苏州刻砚匠人始终以“苏作”态度与审美为根基,在江南的诗情画意和苏意雕刻中摸索着一脉相承的吴文化,躬耕于苏作砚雕这一亩砚田,使澄泥石刻技艺传承与创新兼具,焕发出新的生机。
品石,赏石,埋首方寸,执着指尖,呵气,吐纳,凝神,运刀,自在帷幄之间。
百菇砚
此砚台通体雕刻菌菇,立体精致。虽取材自日常餐桌上随处可见的菌类,但在作者的刻刀下,每一枚小菇形态各异,没有两枚是一样的,充满生机与活力。
茧池砚
此砚外形如茧,池亦如茧,有生生不息之意。茧形圆润,池缘线条挺拔,整体简洁匀整,洋溢书卷之气。
风字砚
此砚台顾名思义,因其外形像汉字“风”而得名。风字砚古称凤池砚,唐宋元明清均有延续变异,是砚史中的名品。此砚属宋式风字,底承双足,造型舒展,气质优雅。
宋式抄手砚
抄手砚是一种极富时代特征的砚台形制,因底部中间被挖空、可把手伸进将其抄底托起而得名。此作品吸收了宋人制砚时的风格特点,砚体轻灵、砚墙细薄,整体素净清朗,格调高雅。
荷塘秋意砚
此砚台选用的砚石锈色斑驳,本是天然的瑕疵,但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个特点,刻画出一幅秋天荷塘独有的景致,虽然叶渐枯败,但画面烂漫,充满生趣。
澄泥石刻以苏作砚台名扬天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艺术宝库中非常重要且尚待开掘的瑰宝。但隐忧依然困扰着古老的澄泥石刻,坚守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上等石材逐渐匮乏,澄泥石刻的保护传承仍是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慧石味象——苏州澄泥石刻精品展”将于12月29日在吴文化博物馆开展,欢迎大家来到二楼“吴颂”展厅,探“艺”之历史,品“石”之精妙!
慧石味象
苏州澄泥石刻精品展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9日—2022年3月6日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 二楼“吴颂”展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