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与禅机
唐宋文人作家中,谙通佛理者莫如苏轼。平生与方外往还的不可胜数。单在熙宁四年(公元一〇七一年),受到弹劾,京官外放,出任杭州通判,在钱塘间交往的名僧,便有惠勤、惠思、惠诠、清顺、可久、惟肃、义诠等,可以见微知着了,至于缁素间的酬唱,梵宇僧楼的题记,在东坡的作品里确实占有极大的比例。其中<法惠寺横翠阁>中的“……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找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十年后,东坡于元佑五年(公元一〇九〇年),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重来杭州,任太守职,路经润州。按颜中其所编《苏东坡轶事汇编》所载:东坡的方外知己佛印禅师在当时住持润州金山寺;因此以便服到方丈室去探望他。
佛印对禅理颇有机锋,远见东坡到来,打算用禅语跟他交锋一下,所以说道:“内翰何来?此间无坐处!”
东坡听了,知是禅机,因此回敬一句:“暂借和尚四大(的身躯),用作禅床。”
没处坐而要坐到禅师的法体之上,这虽是戏语,可是在言陈方面来听,却是很不庄敬的话。佛印正好把捉机缘,再来难他一难,便对东坡说道:“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下即答,当从所请(把四大所成的身体,借予你东坡暂作禅床)。如稍涉拟议(犹豫思虑),所系玉带,愿(你把它)留(下来)以镇山门。”
时东坡也年过五十,对佛理禅机多所涉猎,加以聪敏过人,“致君尧舜”,尚觉“此事何难”,自以为佛印三言两语,又怎可能把自己难倒;因此许之,解下玉带,置诸几上。这时佛印便开始发问:“山僧四大本无,五蕴非有(按:身躯在五蕴中,是由色蕴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本性是空,不是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
东坡虽然在概念上也懂得“缘生性空”“诸法无我”的道理,从他所作《琴诗》及乐府《临江仙》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等等文句,都可为证。可是缺少了修证功夫,面对佛印这个砍头一问,拟议支吾之间,便无法即时当机作出回应。佛印立即急呼侍者:“收此玉带,永镇山门!”东坡倒也大方,笑而与之。佛印也取衲裙相报,并赋二绝;东坡次韵:“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一时传诵,成为美谈。
从东坡与佛印这段轶事,可见禅悟之道,聪敏颖达、读书明理固然重要,不过,假若只从语言概念上用功,不求真修实证,所得的也唯是“口头禅”中的戏论,实在进不到“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真正禅悟境界。
来源:李润生教授著作《山斋絮语》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分享此文,功德无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