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3
December
28.12.2021
「作为少数几名可称为美国新画派创始人之中的一位,你为你自己在美国艺术上创造了一个永久的地位。你的画以简单的形式和动人的色彩著称。你在这些以人性存在的悲剧为基础的作品中达到了视觉与精神上的宏伟境界。你的影响滋养了无数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耶鲁大学尊崇你的影响力,决定颁赠艺术荣誉博士学位给你。」
此段文字是俄裔美籍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于1969年获颁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时的颁赠词,简洁有力地道出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特色及其赋予画作的情感表现,此浓烈的情感来自罗斯科充满悲剧色彩的精神世界,并将之化作色块,构筑人生剧场。
悲剧的诞生
罗斯科生于俄国德文斯克(Dvinsk,现位于拉脱维亚)的犹太家庭,犹太人的身份使他自幼戒慎恐惧,甚至多次表明厌恶自己的出身,即使在移居成为美国公民后稍稍缓解郁郁寡欢的内在情绪,却仍时常对周遭的人事物充满敌意与猜忌。有别于多数科班出身的艺术家,罗斯科主要以自学方式习画,并曾拜师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81-1961)、米尔顿·艾弗里(Milton Avery, 1885-1965)等画家,后者以色块绘成的风景画对罗斯科早期的创作影响深远。在《街景》中,整个画面主要分为左侧的建筑立面和右侧的人群与阶梯,两端色彩对比鲜明,像是两个不同空间,但人物身上的色彩又与立面的土黄色相互辉映,由建筑构成的水平与垂直线在罗斯科的其他作品也可得见。
(Street Scene)
1937年,帆布油画
73.5cmx101.4cm
室内与室外的风景是艺术家早期经常描绘的内容,无论是地铁的群众或立于窗边的人像,面无表情的神态与刻意被拉长的身形总显得有些落寞不安,以色块构成的幽静空间搭配捉摸不定的人心,和罗斯科擅长营造的戏剧性不谋而合。罗斯科所绘制的场景是这些人物的舞台:一名男子立于画面中央,后方的窗框如同画框般,构成画中画的视觉效果,室内的家具摆设及室外的屋檐提供自然的垂直与水平线,此将画面简化至仅存框线的作法,已可预见艺术家后期的创作形式。
1939年,帆布油画
101.6cmx76.5cm
抽象的萌生
有别于描绘风景与人像的具象作品,罗斯科也有趋向半具象的创作,因对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著作的钟爱,这些作品往往链接神话故事中的悲剧人物,如以绘画再现伊菲姬妮雅(Iphigenia)、安提戈涅(Antigone)等人。他也常和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 1903-1974)共同讨论神话故事并开启系列创作,如阿道夫·戈特利布的「象形符号」(Pictographs)便是以伊底帕斯(Oedipus)为主角,运用分割块面的形式将各种象征符号绘于框内。
《安提戈涅》描绘的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三部底比斯悲剧之一,安提戈涅为了埋葬逝去的兄长波利尼西斯(Polynices),不惜与其舅父克里昂(Creon)对抗,最终被放逐荒野、自缢而亡。画中上方可见四张不同角度的面庞,他们应是剧中出现的几位男性角色,中间则有从背部至臀部的裸体意象,下方充斥着各种腿的形态及石头。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科运用框架将画面分为三大等分,此种布局像漫画网格线般引导观者的观看次序。另一件《无题》中除了清楚的分隔线外,更以色彩区分各区块,看似各自独立却又被放在同一个大的叙事里。
此系列作品以线条作为基本架构,在水平与垂直线上展开神话故事,这些罗斯科的「演员们」上演着悲剧,经过时间演进,「演员们」与舞台融为一体,留下绚烂多彩的色块。
马克·罗斯科《Antigone》
1939-1940年,帆布油画
86.4cmx116.2cm
(Untitled)
1941-1942年,帆布油画
61cmx81cm
悲剧的化身
罗斯科的出身及境遇,让他时常感到气愤与无奈,创作也随着情绪起伏有所变化。大概自1947年起,除了著名的巨幅长方色块,色彩鲜艳、游移不定的色块作品可视作其由神话过渡到全然抽象的创作。在《无题》里不仅隐约可见艺术家惯于使用的方形,如画中显眼的白色色块,且在不规则色块之间有些许笔触。这些形状各异的色块可在罗斯科的挚友克利福特·史蒂尔(Clyfford Still, 1904-1980)的作品中找到关联,虽然两人后来渐行渐远、不欢而散,但克利福特·史蒂尔曾与罗斯科一起讨论、交换彼此的画作。
(Untitled)
1948年,帆布油画
127.6cmx109.9cm
焦躁不安、猜疑不定使罗斯科一生备受精神折磨,他的两段婚姻和友谊关系一样都未能有好的结果,兴许是这层关系,韩剧《夫妇的世界》,一幕男女主角争吵离婚的剧目中,导演便以罗斯科的《无题》作背景,JTBC官网更制作影片说明该作是罗斯科于离婚后经历严重抑郁症所画,并以此代表男主角的内在心理变化。
(Untitled)
1951年,帆布油画
(右)男女主角立于马克·罗斯科作品前
画面以透亮的柠檬黄作为底色,上方为厚重的翠绿色块,色块外围包覆一层烟雾般的淡白色。罗斯科将其人生故事转为色块,色块间因明度与彩度的细微差异,于视觉上产生明显的界线,就像人与人的距离被切割开来,却因色块的重迭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种若即若离的美感存在于罗斯科的绘画作品里,也体现在其现实生活所向往的距离,渴望获得爱,却又心生怀疑。
面对种种的考验与磨难,罗斯科常自嘲人生是场悲喜剧,不甚喜欢对创作做过多诠释的他曾提及:「我把我的作品当作戏剧;画中形状是演员。创造出这些形状是因为需要这些演员,它们能毫不尴尬地做戏剧性地移动,不觉羞耻地运用肢体语言。」此处所言的戏剧是悲剧的化身,由罗斯科和友人阿道夫·戈特利布、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 1905-1970)的主张可得知,只有悲剧性和永恒的主题才有意义,且艺术家仅对表现人的基本情感有兴趣,如悲剧、狂喜、命定。画里的色块是罗斯科创造的表演者,它们在纵横之间上演着艺术家最爱的悲剧,历经多年生理与心理的无数波折,罗斯科选择在画中解放自己,其后又如安提戈涅一样走向自杀的悲剧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