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原因,有几天常去南阳市博物馆。
那是2020年年尾,不久后的2021年1月1日,她就正式启用了。真的是看着她从外部清洁到内部布展,慢慢地面目清晰,慢慢地充实丰厚。
起初只在外围打转,关注的,是建筑之美——都说三馆一院“帅出天际”,刷新了南阳建筑的标杆。映在积水中的建筑倒影、凝重的立柱、蓝天白云下的楼体、楼顶的古朴造型,同行拍摄时务求角度刁钻新颖,让人过目难忘。
有一天极冷,风又大,无人机升空拍了几个镜头就下来了。冬天的天黑得早,不过下午六时,这片远离中心城区的地界已是暮色四合、周边俱寂。我们要到另一侧找车,需翻越静默如山的建筑群。高高的台阶,爬到一半时,抬眼见博物馆内灯火通明、人影晃动——工作人员仍在加紧布展,玻璃门内竖着高高的梯子。这一刻突然意识到,再有独立美感的建筑,也似容器,里面的展览和活动才是灵魂。也第一次期待着开馆来。
南阳是文化大市,博物馆自然早有建制。其前身南阳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国庆节,1965年更为现名,却一直依托武侯祠而建,没有独立场馆。南阳的文物家底,多深锁库房,只偶尔在卧龙岗的古松古建间一露峥嵘——为适配武侯祠的文化底色,陈列和临展也多围绕汉与三国时期举办。
眼前的博物馆,五层,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能容纳、展示多少文物珍宝、历史风云啊。
布展是门艺术,不是有了场地和宝贝就可以称“博物馆”了——琉璃厂还有许多好物件呢。有次经允许进馆,各类文物还未就位,馆内好似装修工地,人人埋头干活,没人搭理我们几个生面孔。一个负责人模样的,大约有些疲累,推开大门、关上大门,在门口走了两三步,深吸几口气,又返回馆里忙碌起来。从空房间到展馆过渡,也就这个时候,博物馆是繁杂的吧。
正式开馆时,这里已是一番严整有序的模样。第一次进馆参观,在中庭徘徊良久。中庭采用全景采光天窗,其正面有幅仿铜大型浮雕,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绘伏羲女娲和两件文物,下刻云纹铜禁,今世的阳光,照在这些浮凸的雕像上,冬日清冷的光线里,仿佛弥漫着历史的细尘。与之对视良久,随着朋友走开了,又转回来,心中莫名感动。
这画面中,有人文有故事有实物,被珍藏在民族记忆中的、受万众歌颂传扬的、曾真实存在过的,各有际遇,或尚在故老口中流传,或离开故土流转他处,最终留下来的,莫不是扛过漫漫时间和人世间各种风波的幸运儿。这5000件安安稳稳留驻在展示柜里的文物,背后大概都有一段曲折的漂泊史吧。
——是文物的幸运,更是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幸运。
博物馆这类地方,从来自带气场,即使是新馆,也有种让人静心回眸的力量。大型基本陈列“文明在宛”如一部南阳通史,展示着史前到民国间南阳的文明遗迹。“史前南阳 文明肇始”“夏人之墟 商周南土”“南都帝乡 股肱望郡”“民族融合 繁华重现”“南船北马 梅城风华”五个单元,单看名字,已觉口角生香、意韵悠长。专题展览的名字起得也好,青铜文化展是“致敬青铜”,古代玉器精品展是“古玉撷英”。临时展览、近年来南阳重大考古发现成果展的名字是“千年一遇”。有时间之痕,又昭示着诸般人文风流,让人心生向往。
几次进馆,都在隆冬。其实春夏也来过这一区域,但都没进到馆内参观。也许潜意识里觉得万物潜藏的时刻更适宜读史、进博物馆?最近一次参观,已近冬至。我很少碰到大队的游客和小记者学生团队,讲解员说,天冷的时候,参观的人是会少一些,但作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和研学中心,一年来,南阳市博物馆已经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
就从冬藏说开去。藏与用,是门大学问。农业如此,养生如此,读书如此,为人如此,对于博物馆来说好像亦如此。以前的人们重藏,现在的人们重用。像馆内那枚史前象牙,儿臂粗、数米长,束之高阁、藏于库房,似乎珍而重之了,可终究是拿它当死物件供着。还有那咧嘴笑的陶狗、胡奴形象的汉画、身上点着成行针灸穴位的女俑、图案繁复的花瓶、个性鲜明的邓瓷......一个个一件件站在博物馆里,一下子和今人相觑相亲起来,鲜活、生动,增人见闻,激扬自信,这才称得上藏得其所、用得其所呢。
喜欢这样的藏用观。正是有了这样的观念,珍宝似的、藏在历史烟尘中的南阳,才桩桩件件分明起来。
来源:南阳市博物馆
编辑:齐 杰
初审:李 萍
终审:柏伴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