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级的建筑往往都会被奉为神坛,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细节设计都会拿来当作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但大师也“翻车”,你们相信吗?而且翻车也能翻出个“世界一流的‘失败’之作”。
不信你来看看这些大师们的“翻车现场”。
■©中信出版社
当年,安藤刚刚从拳击手转行到建筑领域,满腔热血,正好佐二郎夫妇(住吉长屋的业主)委托他设计自己的家,而安藤也准备大显身手。
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新房子终于落成了,但几乎所有人都疑惑了。
而佐二郎夫妇的老母亲,站在房子里,也疑惑地的问:“这房子已经完工了?”“这房子能住人吗?”
答案是,住是能住,不过住进去之后,疑惑会加深,直到怀疑人生——
安藤忠雄讲过一段对话:
佐二郎夫妇:安藤先生,天气冷的时候怎么办?’
安藤:多穿一件衬衫如何?
佐二郎夫妇:如果变得更冷,怎么办?
安藤:那就再多穿一件吧!
佐二郎夫妇:变得非常冷的时候呢?
安藤:那就请忍着点吧。
夫妇:嗯好,那我努力一下吧……
原来住吉的长屋,开间3.3m,进深14.1m,站在门前就会看到一个狭窄高耸的天井,但从天井洒落的并不是阳光,而是雨水。
这个中庭也导致了长屋内生活动线的断裂。
想象一下,一到下雨天,住在长屋的人需要在家里撑着伞才能到达中庭另一侧的洗手间。
安藤认为,现代人为了居住的便利而舍弃了个性,失去了与自然的连接,而与自然亲近的建筑是更好的,居住者自己要去思考: 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
于是安藤设计了没有屋顶的房子,平时风会吹进来,雨也会下进来,在自己家里就能感受春夏秋冬、刮风下雨,确实是个够自然的房子。
可是安藤为何还要如此设计呢?为何这个建筑还成为了他的成名作呢?
其实中庭的存在改善了长屋的采光条件,保证了房屋内房间的通风。同时围合的中庭引入了大自然的四季变迁,使住户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体会着自然的严峻与温柔,在狭窄的住宅中创造了无限的可能。
不过好在佐二郎夫妇并没有找安藤的麻烦,只是忍着住了40多年。
看来做大师的业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像佐二郎夫妇脾气这么好脾气的业主,可不是回回都碰得上的。
伟大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先生就没那么好运气了,这一次他差点被告上法庭。
官司就源于密斯·凡德罗著名的范斯沃斯住宅了。
© 陈杨
对范斯沃斯住宅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栋1950年就落成的建筑,直到现在都堪称惊世名作。
这个住宅大约是密斯“less is more”理念发挥得最畅快的一次,曾被业内称为是他现代主义理想下史诗般的作品。
四围的透明玻璃让建筑与外界环境完美地融合,从整个外观看,密斯将简洁的表达以及克制的审美把握得恰到好处。
但抛开艺术性,看居住的舒适度,情况就不是那么妙了。
作为一位美女医生的私人住宅,由玻璃围合的居住空间让一个最需要私密性的地方被设计成了敞开式,作为业主看到了无比抓狂,住宅建到一半范斯沃斯就将密斯凡德罗告上了法庭。
业主曾在《好与坏的现代建筑之间的战争》(1953年5月发布)中说
事实上在这座四面都是玻璃的住宅中,我感觉我就像是一个徘徊的动物,永远处于警惕的状态。即使在晚上我也不能安眠。我感觉每天都处于警备状态,几乎不能放松和休息……
而且住宅的钢架以及玻璃的构造,让整个房间几乎没有隔热和隔音,隔音我们暂且可以容忍,但当地具有冬冷夏热,温差巨大的气候特征,隔热功能的缺失代表着房内温度变化令人抓狂。
更要命的是,密斯也没有考虑住宅旁边的河流,导致一到了汛期整个建筑就被淹没在水中。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山泉雨水……在这里,自然成为了这栋住宅的一部分,建筑师通过简单纯粹的形式,让变幻莫测的自然引入家中。
万千感受汇成一句话——“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和范斯沃斯住宅被水淹没的情形相似,功能主义的祖师爷——柯布西耶手下的萨伏伊别墅,也有房屋漏水的问题。
萨伏伊别墅在建成之初,当年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功能上,底层三面透空。一层由支柱架起弧形玻璃窗包围出门厅、车库和仆人用房。
被架起的二层像漂浮的空中花园,主卧、客卧、厨房、客厅、露台花园都在空中花园中。
沿着室外坡道到达三层的阳光花园,立体漫游的坡道,旋转的楼梯,都在表达着柯布西耶“建筑漫步”的理念。
而建筑内巧妙的动线设计则会让人觉得好像一镜到底拍了一部很自然的Vlog。
不过住着不仅是不方便,可以用遭殃来形容——
由于施工质量的疏忽排水和防渗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屋顶花园排水不畅,局部房屋潮湿积水,露台花园、天窗渗水……使得萨伏伊夫人屡屡抱怨,最糟糕的是,直接导致了业主儿子得了肺炎。
最后,业主一家实在无法忍受,搬出了别墅,还差点将柯布告上法庭,但彼时刚好二战爆发,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2018年丹麦 Floating Art 艺术节上“萨伏伊别墅”被半沉在了丹麦湾。
伴随着超前的未来主义风格,中银胶囊楼拥有着科幻小说般的设计构思:
140个尺寸4m✖2.5m的胶囊堆叠在一起,围绕着中心核,以不同角度旋转。
而每个胶囊仅靠四枚高张力螺丝钉安装在混凝土中心核的操作,使得它们可以被替换,也就是建筑师所追求的“新陈代谢”。
黑川纪章的设想——以自由删减、随意搬运、快速复制的建筑,足够的超前,因此中银胶囊楼在建筑史上也拥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
然而,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却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举办之际,面临被拆迁的危机。
原因就在于,最初设想的生活环境并未实现,现状居住情况几乎空无一人。
原计划在25年内进行更新的胶囊,因为成本问题一直搁置,内部设施老化、雨水渗漏,使得这座位于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的大楼命途多舛、风雨飘摇。
如何看待建筑大师的“翻车”设计?
有网友戏称:我不入住,就是杰作。
虽然形式无法适用于功能所需,但这些建筑理念仍具有开创性。从建筑理念去看,安藤忠雄想通过建筑让居住者思考: 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
赖特想完整的表达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的理念。
黑川纪章则通过建筑验证了他的预言:城市人口将大规模流动,人们不再渴望房产,而是开始重视流动的自由。
或许再让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站在自己作品面前,结合居住者的体验再次审视他们的作品,大约他们也一定会摇摇头说——
实用性确实差了些,但没有改的必要。
你怎么看?
来源:周到上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