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之七:费尔巴哈1
费尔巴哈是 19 世纪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德国古典哲学的殿后人。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力地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重新恢复了应有的权威。他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
路德维希 . 安德里亚 . 费尔巴哈 (1804-1872 年)生于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他的父亲是位著名的刑法学家,《巴伐利亚刑法法典》的起草人。费尔巴哈上中学时,曾立志做神学家。 1823 年,他进了海德堡大学神学系,但不久他就感到神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1824 年转入柏林大学听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并深受影响。他一方面对黑格尔哲学推崇理性感到赞赏,另一方面对其抽象性,特别是从理念转化为自然这一套感到怀疑。 1826 年,他转学到爱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 1828 年,他撰写博士论文《论唯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答辩获得通过,随后在该校任教,讲授哲学史课程。 1830 年,他匿名发表了《关于死与不死》,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承认只有普遍的理性是不朽的;批判了基督教灵魂不死的教条,教人不要向往来世,而要注意现实生活。此书立即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并被当局没收,作者身份也被查明,费尔巴哈被逐出大学。他被迫从 1837 年起隐居在布鲁克堡的乡村,依靠其妻开设的一家工厂维持生活。这时他开始研究古代和近代的唯物主义学说,受到英、法唯物主义,特别是斯宾诺莎唯物主义的很大影响,逐步地转向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1839年,费尔巴哈在其《哲学与基督教》的论文中已尖锐地反对黑格尔哲学了。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论文,他从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标志着他彻底地割断了与唯心主义的联系,成了一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在总结自己世界观变化的这一过程时说:" 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1841年,费尔巴哈的最主要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在书中,他明确地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宗教只不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反映。他直接用唯物主义批判宗教,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用唯心主义批判宗教的缺点,对当时德国乃至欧洲的先进知识界起了极大的解放作用。
接着,费尔巴哈对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理论的论证,于 1842 年发表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一文, 1843 年他发挥《纲要》的论点,又出版了《未来哲学原理》,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1845 年他把对一种宗教 ( 基督教)的批判推广到对一切宗教的批判,出版了《宗教的本质》一书。 1849 年,他在海德堡市政厅里做了系统的批判宗教的讲演,可以说是对《宗教的本质》一书的详细的讲解和注释。
这次讲演稿于 1851 年以《宗教本质讲演录》为书名出版。他后期的著作,除继续宣扬自己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外,还特别发挥了他的伦理道德观点,主要有《神谱》 (1857 )、《论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特别是从意志自由方面着眼》 (1863-1866) 和《幸福论》 (1867-1869) 等等。但所有这些著作对于思想界的影响已经很小了。他在晚年曾对社会主义文献感到兴趣,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1869 年他还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 1872 年 4 月 13 日,他在穷困中离开了人世,葬于纽伦堡。
费尔巴哈哲学活动的特点,表现为只满足于同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进行思想的、特别是哲学理论上的斗争,而没有把理论的批判和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他满足于与世隔绝, " 和自然界生活在一起 " ,同 " 信神的世界作斗争 " 。当 1848 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消极旁观,并以革命时机不成熟,保证参加下次爆发的 " 胜利的革命 " 的空谈,为自己不参加政治斗争实践作辩解。费尔巴哈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满足于长期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理论的研究,这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起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致使他不能及时地正确估计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的真正意义,因而不能排除近代英、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使他不能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因而不能从唯物主义自然观进到唯物主义历史观。
1.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费尔巴哈在总结自己世界观变化的过程时说: " 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 他先是学神学,后来怀疑神学,转到黑格尔哲学,而后又批判黑格尔哲学,最后转到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他认为, " 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 。那么从人出发,宗教和黑格尔哲学就是一样的。在费尔巴哈看来,唯心主义同宗教有共同的根源、共同的思想性和共同的结局,它不仅不能克服宗教,而且还跟宗教结成了彼此支援的同盟,因为唯心主义哲学本身不过是宗教神学的理性的加工而已。宗教是 " 天上的、想象的唯心主义 " ,而唯心主义哲学则是 " 地上的、理性的唯心主义 " ,所以不否定唯心主义就不能同时否定宗教。而要驳倒唯心主义就必须驳倒黑格尔哲学,谁不抛弃黑格尔哲学,谁也就不能抛弃宗教。
为了批判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清算了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止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他指出: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 乃是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 , " 思维和存在的矛盾 " ,从费希特到黑格尔,都是接受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原则,都是在唯心主义基础或前提下来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其结果就只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现在应当从唯物主义出发,根本否定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原则,贯彻和发展康德哲学中与此相反的 " 经验论 " 或 " 感觉论 "( 即唯物主义)的原则,消除康德哲学所造成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而达到真实的、即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费尔巴哈把批判的重点放在了黑格尔哲学上。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唯心主义同一说。我们知道,黑格尔的整个体系是从纯存在这个概念开始,最后以思维与存在的 " 绝对同一 " 结束。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这种纯粹的、空洞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没有任何规定性、毫无内容的概念只是一种抽象的、脱离个别存在事物的东西,只存在于我们思想里,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 " 存在 " 的概念,而不是相反。从现实的存在开始,才是合乎理性的,因为现实的存在是具体的、感性的存在,是有限确定的实际的东西。
他说:" 黑格尔是从存在开始,也就是说,是从存在的概念或抽象的存在开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从存在本身,亦即从现实的存在开始呢?" 黑格尔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概念推出具体事物,特别是由绝对观念异化为自然界,这与基督教的" 神创世界" 是完全一样的。他进一步揭露说,由于黑格尔哲学是以存在的概念开始,因此他所讲的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只有形式上的意义,因为这种对立是在思维本身之内的;既然如此,思维也就直接地毫无困难地把这种对立扬弃了,因为作为思维的对立物的存在本身也就是思维自身;这样,在黑格尔那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只不过表示思维与自身的同一,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同一,而真正的现实的感性的具体存在,则永远是在这种思维无法达到的彼岸。
费尔巴哈揭露说,黑格尔并没有真正扬弃康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并没有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真正统一,根据的原因就在于" 这种矛盾的扬弃是在矛盾的范围以内——是在一种要素的范围以内——是在思维的范围以内" ;因此,他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唯心主义同一说的本质特征概括为:" 思维就是存在,思维是主体,存在是宾词" 。费尔巴哈进而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对于" 主体和客体的同一" 所作的" 逻辑推演" 、" 科学论证"。他揭露了黑格尔所谓逻辑理念" 外化" 为自然界的反科学的谬论,指出,黑格尔这种从精神、思维" 外化" 为自然界,就" 等于处女不与男子交媾仅仅凭借圣灵而生出救世主,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动山岳,用语言使瞎子复明。" 黑格尔凭什么理由可以这样做呢?当然,黑格尔不可能举出任何的理由来。
费尔巴哈指出,这无非表明黑格尔间接地承认感性的存在实际上是独立于思维的真理,可是由于唯心主义的偏见,他对这一点的承认就具有隐晦的、勉强的、不自觉的性质。费尔巴哈质问道:直接地、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岂不是比转弯抹角地承认它来得光明正大吗?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在从逻辑理念转化为自然界之后,又从自然界转化为精神,黑格尔认为这后一转化意味着精神摆脱物质而得到了" 自我解放" ,主体" 战胜" 客体而回复到了自身,从而表明了作为" 主体- 客体" 的绝对同一的精神的真实性和真理性。
费尔巴哈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同精神对立的物质,只不过是精神自身的非本质的、转瞬即逝的" 外化" ,主体当然也就" 很轻易地" 战胜客体了。但黑格尔却把这说成为主体" 战胜" 了物质的东西。费尔巴哈宣称,其实任何精神对物质的" 胜利" 、或物质之被精神" 克服" 从来就不曾发生过,因为那真实的物质,始终存在于黑格尔所谓的即是主体又是实体的" 绝对精神" 之外并同它相对立、相矛盾。
费尔巴哈还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神学性质和他论证神学的特点。他认为,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唯心主义学说,只不过是用理性的语言来表达上帝创造自然界的神学学说,因而只不过是一种" 理性化和现代化了的神学"。当然,黑格尔的思辨神学也有其不同于过去的如笛卡儿等人的思辨神学的特点。过去的思辨神学是把上帝设想成为一种现成的东西,黑格尔则不然,他把上帝设想为一个过程,即" 否定之否定" 的过程。他说,黑格尔的逻辑理念就是神学中的上帝,这是对上帝的神学的肯定;从理念转化为自然界,就是上帝把自己当作物质,也就是把物质看作上帝,而这就等于说没有上帝,因此也就是否定神学而承认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真理性;而所谓自然之被精神" 克服" 则是" 否定之否定" ,而照黑格尔看来,只有" 否定之否定" 才是真正的肯定,因而上帝只有否定了上帝的否定才成其为真正的上帝,这样神学就通过哲学而重新建立起来了。
费尔巴哈总结起来说,黑格尔的辩证法秘密,最后只归结到一点,就是:" 他用哲学否定了神学,然后又用神学否定了哲学。开始与终点都是神学;哲学站在中间,是作为第一个肯定的否定,而神学则是否定的否定。"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是想通过哲学将已经过去的、没落了的基督教重新建立起来,因而黑格尔哲学是" 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费尔巴哈深刻地揭露了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或出发点的" 绝对精神" 的秘密,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一般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他说,神学把人的本质分离出来,使它变成绝对的神的实体;同样地,黑格尔则是把人的思维从人分离出来,使它变成普遍的绝对化的思维。
费尔巴哈一针见血的指出,"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别的,只是抽象的、与自己分离了的所谓有限精神" 即人的精神;" 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是超越的思维,是被看成在人以外的人的思维" 。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其实就是人的精神或思维,他不仅把它同它所反映的物质对象割裂开来,而且也把它同人的肉体割裂开来,把它变成没有头脑的、离人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并进而本末倒置地从它派生出整个物质世界来。
费尔巴哈尖锐地指出,黑格尔在这样做时,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主观心理过程冒充为" 绝对" 的过程,把表示自己主观思辨所需要的表象当作客观真理,这是一种" 理性神秘论"。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理性神秘论进而又论证了唯心主义与宗教的一致性。他认为,宗教的上帝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完全相同," 上帝是纯粹的精神,纯粹的实体,纯粹的活动,纯粹的行动一没有欲望,不受外来的规定,没有感觉,没有物质。思辨哲学就是这个纯粹精神、这个纯粹活动现实化为思维活动,就是绝对实体现实化为绝对思维。" 宗教是把人的理性、意志、心与人的肉体割裂开来异化为神,而唯心主义则把思维与人割裂开来,异化为绝对观念,其实也就是神。它们只有一点不同,这就是,宗教从感觉出发去思考上帝,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则是从抽象的客观的思维去思考上帝。" 上帝只是唯心主义最初的创始人" 。只是宗教以感性形式出现,而唯心主义哲学则是以理性的精致形式出现,宗教是把人神圣化,而唯心主义则把理性神圣化。在这个意义上说," 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是正确而机智的。他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等人不同,只有他才真正超出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范围," 以清醒的哲学来对抗醉熏熏的思辨" ,并" 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总之,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然而,费尔巴哈的批判也有缺点,即他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没有脱离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因而还不能给唯心主义以致命的打击。他对黑格尔不是采取分析的批判态度,而是一棍子打死。他完全不理解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测到了事物的客观辩证法,而是把它简单地看作黑格尔为了论证唯心主义和神学而玩弄的思辨把戏。这样,他就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他的唯心主义等同了起来而一起抛到垃圾堆里去了。
所以说,费尔巴哈只是宣布了黑格尔的哲学是错误的,但他却没有克服它。恩格斯就曾在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功绩的同时又指出了他的这一不足:" 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 扬弃' 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