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下午,“凝云造梦——纪连彬水墨艺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思齐厅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徐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池瑜,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牛宏宝,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天民,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王志纯,《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以及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纪连彬参与会议。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主持人王鲁湘主持。
研讨会围绕12月15日举办的“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第十回:凝云造梦·纪连彬水墨艺术展”而展开。此次展览作品的主题,主要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衍化的生命意蕴,以及现实与梦想对自然艺术的再造,表现心灵与自然之间幻化的新自然与新空间中物我交融,自由地表述心灵的真实。
与会专家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纪连彬的作品展开解读,对他的艺术爆发力与想象力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赏。
研讨会现场
彭锋在发言中谈到,纪连彬的画里制造了这样一种真知,这个真知一个是绘画语言和绘画题材之间的真知,这里面是一种游戏关系,排除任何一个它象征的内容或者是里面想表达的一种主题思想,纯粹就看艺术语言本身我们能体会到这样一个游戏的快乐。
徐虹认为,纪连彬打破了传统的框架,向自我的、个体的心灵发展了一步,他的创作愿望是将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碎片化的传统,重新组合成当代文化语境中个体的经验、个体创造的形式。
陈池瑜表示,纪连彬塑造的艺术形象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这造成了一种审美感,他是用他的水墨作品来追问宇宙、追问自然、追问天空、追问生命,所以他的作品从精神内容来讲也是很有厚度的,同时隐含着庄子“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精神。
丁宁认为,纪连彬的作品一是有题材的延续性,他的西藏题材已然进入到西藏人的精神状态,甚至是无意识的状态,这是一个大的突破;二是原来喜欢加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次颜色骤然减少,以更纯粹的笔墨,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牛宏宝强调,纪连彬的这批作品里,有追求一种想象力的无限,这是他迈出这一步的重要的趋向,就是想把自己的想象力推向一个无限的境界,在突破这种包括突破现实题材的具像的限制。
高天民认为,纪连彬的艺术借助东北意象进入了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追问:人与自然、宇宙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人的精神性的根本究竟是什么?纪连彬就是通过这种象征性、神秘性以及圣洁性的表达来体现出自己的一种思考。
王志纯认为,纪连彬从创作观念到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非常自由的境界,这是非常大的突破和飞跃。正是这种飞跃和突破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使他与西方的现代艺术、与当代世界的艺术潮流才有了对话和交流的可能。
王平谈到,纪连彬一方面在解放,一方面在试验,以梦境反求自己的情感与精神,这批作品语言的多种可能性,使我们对他的未来创作充满了想像,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纪连彬会给我们呈现出更大的惊喜。
陈明表示,纪连彬展出的作品和早期传统型的创作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创作路径方面,他对水墨的现代性转型突出地体现在人文精神的追问上;艺术语言层面,他的笔墨语言较之以往更加轻盈通透、随心所欲;在观念上,他从天地人关系的思考,走向了天地人与“天道”的思考。
于洋认为,在纪连彬近年来的新作中,我们既看到了以往为我们熟悉的风格的延续,同时也显现了一个起点,一个新的纪连彬式的图像及其追求的精神表达,并由此突破了南北地域拘限,而升华为更为丰富的艺术意象。
夏可君认为,纪连彬用他个人的笔墨方式,把古典的技法与现代的表现力结合,使其绘画语言非常有张力,充满了现代性的反思。
研讨会现场
正如王鲁湘在总结中所谈到的,纪连彬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批作品是他6年来反复思考的结果,纪连彬把作为文化本体的气变为他绘画的语言符号——云,通过云的阴阳幻化贯通天地人,因此,这几年的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比他之前“祥云系列”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入,精神意象也更广大,关于水墨在当代突围的意涵上也更接近,这其实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今天的讨论会对纪连彬下一阶段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