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出身于仕宦家庭的楼璹,任於潜县令。这一年,他43岁,初次赴任,意气风发,在山清水秀、桑麻遍野的於潜,燃起了满腔热情。他在想,要怎么当好一个父母官。
显然,楼璹是个亲历派,他跑遍县治域内的田头地角,在乡野山涧之间,在春风秋凉轮替之中,感受到了劳作带来的勃勃生机。当然,楼璹更是个思考派,在基层工作和书画特长之间,他试图找到一条通道。
800多年前,当《耕织图》问世时,楼璹只庆幸自己终于架起了连接生产与艺术的桥梁,他并没有想到,四十五幅图、四十五首诗,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开创了中国以图配诗、普及型农书的先河。
【一】
仲春,万物复苏。皇帝于籍田内,扶犁耕田,三推三返,以示天下农夫;皇后祭先蚕礼,采桑三片,以示天下织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天子三推,皇后亲蚕,这幅男耕女织的画面,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深耕农业。
东距杭州50公里、地处浙江西北部的於潜,亦是如此。此处天目溪自北而南纵贯全境,上游山区,中游丘陵,下游则是一片河谷小平原。浙右通衢,风物纵横三百里,自古以来,形成了以农为主,农、林、桑并举的局面。
唐时,於潜的丝织品就已成为外贸和贡赋之品。钱镠为吴越国王之后,采取“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的政策,劝民农桑,一年之中蚕可八熟,不但农村桑麻遍野,城镇也是“春巷摘桑喧姹女”的热闹景象。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里如田园牧歌般的画面,每一天都在这里上演。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至南宋初期,偏安江南一隅的王朝迫于形势,为增加税收、维护统治稳定,农事生产更成了重中之重。
赴任於潜县令时,43岁的楼璹已是中年。在世代为官的楼家,小小县令实在算不上大官。好在彼时,於潜紧靠都城临安府,是一处人口兴盛的旺县。
对于第一次担任一方父母官,楼璹踌躇满志。一个浸淫书画诗词的世家子弟,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
△康熙年间焦秉贞绘制的耕织图。图片来源/CFP
【二】
翻开於潜地方志可以发现,楼璹和於潜的交集并不长,只有短短两年。对于他的介绍,数笔寥寥。
楼璹,字寿玉、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出身于仕宦家庭,有书画才,留有《六逸图》、《四贤图》等。受父荫初任职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幕僚,绍兴初年任於潜县令。
任职短短两年时间,却足以让他创造出人生高光时刻,在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故事的开始,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刻意,有的只是楼璹作为地方父母官,深领帝旨,笃意民事,走访田间地头,体察老百姓四季三餐的初心。
南门畈、横山畈、方元畈……於潜诸乡的周边大畈,都有楼璹深一脚浅一脚的身影,他深入田间地角,出入农家宅院,与农夫蚕妇屈膝交谈,细致聆听。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在走访和调研里,楼璹领略到了田园风光和自然风物。
日暮两股酸,解衣日炙背。在日出日落之间,他体会到了农民劳作、耕织的辛苦。蚕妇能说话解闷的,只有隔壁与自己一样忙碌的女伴,陪伴自己的只有破败的茅屋和时亮时暗的油灯;农夫结束一天的农活,夜晚却心系蚕桑,无法踏实入睡。
愿天均雨旸,敢望稼如云。楼璹更感受到了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作为一个以农桑为急务,深知农桑之苦而又有悯农之心的知识分子,楼璹通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萌生了一个基于田园现实,又带有文艺浪漫元素的想法。
△康熙年间焦秉贞绘制的耕织图。图片来源/CFP
【三】
生产和艺术、工作和爱好,擅书画的楼璹,一直在试图寻找架起的桥梁。
以何方式,既可记录当地农民生产方式方法,又可直观地供后人学习借鉴之用?楼璹想到了图文结合,以四十五幅图,配上四十五首诗,说明图意。
这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也是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绘有我国最早的脚踏缫车图像、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最早窖茧的技术图像……比起《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重要农科书籍,还要早400多年。
当然,楼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良苦用心,都体现于创作。《耕》图,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图,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每事为一图,并配五言诗一章,每章八句,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得到的珍贵图像资料。
无疑,这是楼璹的得意之作。所以,当他“因课劝农桑成效显著而得上闻”,得到宋高宗赵构的召见时,从於潜出发奔都城临安府而去的他,随身携带《耕织图》,趁机呈献。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一定超乎了楼璹的想象。
“即蒙玉音嘉奖,宣示后宫。”宋高宗丝毫不掩饰对《耕织图》的喜爱,把它作为后宫了解农村、农业生活的一个样本和窗口。皇帝钦推,《耕织图》名声大振,摹本广泛流传于各地。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南宋时,几乎各州、县府的墙上都绘有《耕织图》壁画,供官员百姓观摹。
而楼璹也因此平步青云,绍兴五年(1135年),通判邵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知扬州,累官至朝仪大夫,绍兴二十六年,主管台州崇道观。
实难说清,到底是楼璹打造了於潜这张金名片,还是精于耕织的於潜成就了楼璹。
△康熙年间焦秉贞绘制的耕织图。图片来源/CFP
【四】
在农耕文明灿烂悠久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桑蚕耕种。《耕织图》的横空出世,不仅是农具图谱的源头,还一度成为水稻耕种、植桑养蚕的技术普及教科书。
南宋时期,杭州的丝织业盛况空前,成为当时丝绸的都会。官办民间的丝织工厂兴盛,仅续绵院,就有织机数百架,工匠数千人。这其中,《耕织图》的推动功不可没。
自南宋始,直至元明清,无论官府还是民间,各种版本的《耕织图》层出不穷。元延祐五年(1318年),司农司苗好谦编写《栽桑图说》,将元初李声临摹的《耕织图》一同编为《农桑图说》,印发给百姓;明万历年间,《耕织图》被引用编入《便民图纂》;到了清代,崛起于关外白山黑水之间的满人,为表示以农立国、重视农业,对《耕织图》倍加推崇,康熙、雍正、乾隆相继命画师摹绘《耕织图》,并亲自作序题诗,乾隆帝把清漪园(颐和园)一处富有田园风光的景色命名为“耕织图”,《雍正耕织图》更是深藏故宫三百年,被后世视为镇馆之宝。
《耕织图》还流传到了美国、英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据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部渡部武统计,他所研究过的《耕织图》版本就有56种之多。
为皇帝所作,绘农民艰辛,证农桑功绩。岁月无声,《耕织图》传承的,绝不仅是农耕技术,而是想让百姓食有粮、穿有衣的初心,以一图一诗,浓缩农耕治国之道,承载对风调雨顺、岁稔年丰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康熙年间焦秉贞绘制的耕织图。图片来源/CFP
(感谢郑明曙对本文的贡献,感谢临安区委宣传部提供部分图片)
【之前,我们写了什么】
遇见汉潜唐昌|开篇语
遇见汉潜唐昌①|遇见·汉潜唐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