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双减”的着眼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本问题不是校外培训机构绑架了学校、学生和家长,也不是因为培训机构存在问题需要被规范,而是因为他们在客观上建立了另外一个体系,导致我们正常的、正规的学校教学无法有序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双减”本身是场阵地战。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校须明晰“学足学好”的边界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列出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校质量,并且把提高学校质量和规范校外培训作为两个方面同时强调,这与2018年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文件相比是个明显的不同。这一不同显示出国家制定政策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地考虑问题。
《“双减”意见》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主阵地,而且用了“应教尽教”“学足学好”两个关键词。“应教尽教”是相对于课程标准而言,“学足学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能和成长状态。什么才是“学足学好”?这个目标很难考核。因此,现阶段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才是“双减”的关键。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背后又涉及到不同的主体,政府、家长、学校、学生本人,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要求都不一样。《“双减”意见》里提到的“我们存在一些短视化问题、功利化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与我们的教育评价和管理直接相关,所以要实现“双减”目标,就会涉及到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
“双减”可能会出现作业量减少但却不能减轻学生负担的结果。如果高考仍设定同一个标准要求,再少的内容负担也是重的。只要家长和孩子的“提分”培训刚需尚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只能是消除现有的头部企业,但培训机构依然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此外,如果学校的课后服务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校外培训的需求就依然存在。因此,课后服务的关键是要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具体需求来安排。
防止“双减”措施产生的漂移
培训机构跟学生成长发展不是必然相关的问题。死盯着培训机构治理,治标不治本,我们更应该盯着孩子是不是健康成长了,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
当没有培训机构竞争时,学校回归育人“主阵地”后,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会成为一个难题。有的学校会认为,没有竞争就可以歇一歇了,这种“停一停”“歇一歇”想法对提高质量没有益处,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短视化、功利化问题。
没有了培训机构,优质、高效的教育供给再出现不足,政府财力不足,家长和社会的焦虑不但不能减轻,还会加深和增强。
落实“双减”不能依靠降低考试难度来实现,考试难度系数不能够由行政来决定,我们要把行政要求和专业要求的责任、权利边界分清楚,否则就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出现新问题。
未来“1﹢N”模式的政策制订,有可能导致“双减”漂移。“1”是指已经确定的政策举措,“N”指的是落实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一些工作要求进行细化,这个“N”可能越界、漂移,错将工具和手段当作目的追求。在政策执行层面,多部门治理可以形成合力,克服教育部门执法难题,但很难做到专业、精准,难以共同走到最终目标,存在较大风险。
没有自主性就没有高效能
由于“双减”增加了对学校的行政指令,减负也会使得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大大降低,从属性增强,依从度提高。外在约束增加,也会致使学校积极性与效能下滑。
在减负过程中,师生一旦被动地落实政策,学校再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就会让负担变得越来越重,效能还不能提升。自主选择的负担往往不会使人感到压力,减负需要同时减轻师生的负担,而不只是减轻学生负担。
延时服务不是简单地加长时间,还涉及到教育内容的增加。如果只是延长了服务的时间,学校会面临安全责任加大、师资不足、师生疲劳增强、心理问题发生率增高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应该从校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需求、家长的需求,在有成效的领域做好“双减”,不能一刀切。
对于学校来说,在落实“双减”过程中,只有更高的自主才能获得更高效能,只有更高效能才能获得更大自主,自主的高效能才能实质减负。被动只能让学校的效能越来越低,最后导致学校进一步两极分化。
编辑:张秋颖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