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已经远去,挖坑就能赚钱的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
对于地产企业而言,拐点已经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下地产行业正在从增量时代的竞争转变为存量时代的竞争。
未来,地产企业兼并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并且会越来越快。
如果你比较细心,你肯定发现了这两年地产企业已经不再提“规模”这个词了,以往地产企业之间的排名也越来越少,“三道红线”的压力下,地产企业开始“降速提质”,如今还活跃在台前的一线地产企业就只剩下了万科还能时不时的制造点“小惊喜”,其余地产企业能低调则尽量低调。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属于融创以及碧桂园。而低调背后的逻辑就是提效能、降负债。
去年8月,在碧桂园的中期业绩说明会上,碧桂园的首席财务官伍碧君就曾说道:“融资方面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对行业的影响比较大,对我们公司也有一定的影响”。
言外之意,“钱”对于当下的地产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此孙宏斌也曾说道:“现在的房产销售排名已经失去了意义,利润和市值才是衡量当下房企的新标准。”
行业的冬天里,谁能坚持得久一些谁就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所以,从2020年初开始,孙宏斌就开始对融创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不仅如此,孙宏斌还停下了融创扩张的步伐,开始由买转卖。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融创就开始在“低位”出售贝壳的股票,截至到2021年12月8日,融创一共抛售2671.3万股贝壳美国存托股票,套现5.3亿美元。此外,融创还将项目公司的股权以16.73亿元的作价卖给了滨江集团。
不仅如此,融创还进行了两次配股,一共筹集了9.52亿美元,就连孙宏斌本人也无偿借给融创4.5亿美元。
孙宏斌一系列的行为,就是为了“垫厚”公司的现金流,目的是安全地“过冬”,碧桂园也是如此。
2021年12月30日,碧桂园内部发公告称,将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调整完成之后,碧桂园区域公司将由原来的106个缩减至65个。
对于此番调整,碧桂园称是为了进一步适应行业的变革和外部市场的环境。
实际上,这并非碧桂园近年来第一次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早在2019年初,碧桂园就对集团高管做了一次大的变动,到了下半年,碧桂园又开始对品牌营销中心,营销大区、区域营销架构进行整合和调整。其财报显示,2019年全年,碧桂园优化的人数约为三万人。
进入到2020年之后,碧桂园又进行了4次组织架构的调整,仅上半年碧桂园优化的人数就达到了一万四千人。也许是接连不断的裁员让企业负面声音过多,也许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到了2021年10月,碧桂园启动了第四次组织架构调整,其73个区域变成了104个,到2020年底,其员工总数才勉强增加了六千人。
杨国强曾经说过:“碧桂园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
面对地产行业的大变局,杨国强变大变强的思维成了“做多不是了不起,做一成一才是了不起。”
的
2021年12月,在集团的月度管理会议上莫斌强调:“要用归零的思维,检讨组织还有没有进一步提升效率的机会。例如在制度层面,要做系统性优化,有效的保留,无效的清理掉。”
他还称,所有人必须进入到“战斗”状态。
这一席话的背后,是对现金流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在机器替代上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截至2021年10月,碧桂园的建筑机器人服务已覆盖18个省份近12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40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450万平米。
未来,随着机器可替代的大规模应用,未来人工支出以及项目效率将实现质的飞跃,这也是未来碧桂园的一大看点。
1月5日,碧桂园发布了2021年12月销售数据。根据统计显示,2021年全年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5580亿元,权益合同销售面积约6641万平米。相较于2020年的7588亿,其降速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降速明显,碧桂园依旧蝉联了五年的销售第一。
当下,市场形势依旧严峻,销售去化低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行业新一轮的洗牌,碧桂园要做的不是继续扩张、也不是力争第一,而是保证现金流,让企业安全平稳的过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