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星菜馆
来源:雪球
在我们对基金经理进行选择的时候,民间派往往不那么受我们关注,背后的原因是描述不清,虽然对于大多数股票多头基金管理人来说,很多细节上的把握确实是没办法说得清道的明的,综合性的大脑加工直觉思考、知识不断积累后的顿悟、灵感乍现都是值得我们为之付出额外酬劳进行交换的东西,但如果要追求某一笔资金投入基金产品之后长期的收益把握,毫无疑问那些能把自己的投资系统进行文字或语言复原的基金经理更有选择上的优势,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和跟踪。
而在描述准确的经理中,公奔私的基金经理由于受到的投研训练相对稳定,是经理背景筛选中的加分项。
另一方面,投资人经常纠结公募好还是私募好的小问题,不如做一个简单的公奔私之后的基金经理数据小节,来直观展示奔走私募后经理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以下数据基础来源:朝阳永续公募背景基金经理,总计400+数量,差缺补漏了10+名未统计进去的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公奔私经理
公奔私基金经理的基本定义是:早期职业生涯入职公募,而后任职基金经理,管理有公开业绩数据的公募基金产品(不计算公募专户、研究员也不算),出走私募后也任职基金经理,有主要管理的公开私募产品业绩。
同时,已经破产清算的私募经理我们也会纳入统计,只要有清晰的历史,就会进入样本。
剔除各项无效数据后,总计112名基金经理加入统计。
01
基金经理公奔私后会业绩会更好吗
如何定义公奔私的成功是个难题,因为不少公募基金经理在业绩高峰离开公募成立自己的私募产品,而在之后往往是突发性的大熊市,比如08年离开公募,经历一年金融危机后直接清盘的悲哀情况在统计中并不鲜见,为了方便在同一个标准上进行对比,模糊时间段对业绩的影响,故使用以下标准进行对比:
-偏股产品以沪深300为基准,分别统计公私募期间在管产品相对沪深300的超额收益;
-债券产品以九鞅全债为基准,分别统计私募期间在管产品相对九鞅全债的超额收益;
-以私募期间在管产品超额收益-公募期间在管产品超额收益得出参数,大于0增认为该基金经理公奔私成功,因为他获得了更高的超额收益
结果是:基金经理公奔私后有58.4%比例创造了更高的超额收益,这个数值中为了公平起见,把最高的10%和最差的10%去掉之后,平均公奔私基金经理创造了平均1.18%、中位数2%,也就是更多的超额收益。
普遍意义上说,基金经理出走私募后,大概率他会更强,做出更好的业绩。
特别的数据显示是:在公奔私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中(58.4%),他们平均比公募任职期间多了13.34%的超额收益。而只要我们要求更为苛刻一些,只看前20名,他们比公募期间多了29.2%的超额收益,这是多出来的!
02
基金经理公奔私后回撤减少了吗
结果是:基金经理公奔私后平均回撤降低了1.1%,其中有57.5%的比例回撤更小了。而在回撤比例更小的这批经理中间,他们平均比公募期间回撤降低了10%。
这里会出现一个自然的思考,如果公募经历过08年或者15年的股灾后再离开,岂不是天然回撤就会更大一些,私募的数据占了便宜?为了排除这个障碍,我们把08/15两个超级黑天鹅年份的回撤数据全部删除,而18年由于是一个海外负面政策影响下的普通市场状况所以不删除。
再更新时间段之后的结果私募的数据反而更强了:基金经理公奔私后平均回撤降低了6.7%,其中回撤比例更小的经理中间,他们平均比公募期间回撤降低9.8%,此时回撤更小的经理占比已提高到84.6%。
03
公奔私经理哪个业绩超额变化区间比较常见
从分布上来说,公奔私经理更高超额的数据最高的区间集中在0-10%,占比超高30%。而整体上看,完全没有呈现随机数值中的常态分布(中间高两边低)现象,反而每个区间段都较为平均,甚至连最猛的一批经理(持续创造公奔私20%以上更高超额),他们的数量也并不少。
随机数值代表运气、代表自然分布,这个图示中让人高兴的是,基金经理的超额能力并不是一个随机数值,只要不是随机的数值,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规律、逻辑、和背后的金融经济学解释,这对投资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最深的利好,很多尝试和学习并非无用功,我们确实有可能找到非常好的私募经理。
04
公奔私经理超额、回撤表现更好背后的逻辑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挑几点重点来说,这些逻辑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能比较重要
1,私募可以更好地践行基金经理的“一己之见”,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少的限制可以让一些更好的投资策略完美的运转开,比较典型的是仁桥夏俊杰经理,在夏俊杰奔私之前执掌诺安灵活配置期间:
年化超额收益13.14%,最大回撤-35%
在创办仁桥之后,执掌仁桥泽源1期期间:
年化超额收益22.52%,最大回撤-7%
一里一外的差距非常明显,而在公募期间,夏俊杰的实际策略基础和私募期间是一致的,从当时机构投资者高占比就可以管中窥豹(仁桥的逆向策略标准且便于阐述和跟踪),但实际公募运行期间依然有非常多的持股数据有所偏差,并无法完美逆向。
2,公奔私行为的前提是经理对自身的足够自信,并非每一种自信都可以转换成业绩,有的时候只是愣头青的自信,在统计中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公募研究员转型私募经理,往往是短期内有股票押中了风格导致错误的自我认知,但当他们成为基金经理执掌一段时间的大笔金额后,这种实战认知效果往往更强,他们的出走更为深思熟虑,奔私后我会更好,是优秀大脑的决策结果,平均下来当然会产出更好的选择结果,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3,研究平台和团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重要。如果你经历过实际投资决策过程中,你一定会明白,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和核心框架是最重要的,研究平台和团队往往起到的是信息填充、扩张边界、减少工作量的作用,有的经理储备不足,对团队的依赖更大一些,有的经理储备深厚,对团队的依赖就小一些。信息填充、扩张边界、减少工作量重要吗?很重要,但它们是投资效果好的前提条件吗?远远不算。
以上仅仅是对一堆小样本公奔私经理的超额、回撤、分布的细微统计,实际尽调过程中,社保、险资、券商资管等等平台出身的经理都有这个现象,之所以私募是优胜者的大成载体并非拍脑袋的产物,而是有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如果把基金当做一个行业来研究和理解,这种基础的判断和认知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如果理论上多2%超额 少1.1%回撤确实不够覆盖私募后端费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包含债券,否则更高,同时,选择私募应该尽可能找最优的一批,普通的没有选择必要,而最优胜者中,仅在公奔私经理样本内他们就可以多创造20%以上的超额和低得多的回撤,这个差距我想足够覆盖后端费用了,这种选择很困难,但是它确实存在不是吗?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