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有关情况。
据悉,自2018年9月起,威海市启动“三调”工作,以国家下发的调查控制界线为调查区域,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本次调查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以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举证、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开展,前后历时3年,700余名调查人员参与,共汇集62万个图斑数据,全面查清了全市国土利用状况。
威海市调查成果已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联合印发了《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三调”主要数据成果
按照“三调”分类,威海市土地利用主要数据如下:耕地246.44万亩,园地100.86万亩,林地219.97万亩,草地16.54万亩,湿地21.5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1.2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4.64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0.39万亩。更详细数据可查看已经发布的《威海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对比以往两次调查,“三调”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和提升。
适应新要求,丰富了调查内容。“三调”立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将以往的“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查清了各类国土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边界。“三调”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增加了对耕地种植类型的调查,对河道、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等内容进行了细分,细化了城镇村建设用地,并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调查还把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运用新技术,提高了调查数据精度。调查数据真实准确是“三调”的生命线。“三调”在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调查技术基础上,集成了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三调”将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从“二调”时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农用地图斑从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类图斑精度也有相应提升。“三调”全市调查图斑62万个,比“二调”增加了1.5倍。
建立新机制,提升了调查工作效能。“三调”全面应用了“互联网+调查”机制,通过全国统一的“国土调查云”平台,实现了外业调查、内业核查、数据建库等工作的上下联动、远程对接和实时印证。外业调查中,同步拍摄实地照片,全面反映地块全貌和利用特征,通过云平台实时上传、比对、校核。
“三调”成果应用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全面加强耕地保护。“三调”结果显示,全市耕地减少49.04万亩。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两次调查对耕地的认定标准不一致,造成结果差异。“二调”时临时种植果树、林木、药材、草皮、花卉等且耕作层未破坏的土地,按耕地调查,而“三调”根据现状调查为非耕地;二是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在原耕地上种植特色农产品和林木。在“三调”中,对“二调”时的耕地因农业结构调整为园地、林地等农用地的地块进行了标注,面积共77.28万亩。如果需要,这部分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下一步,要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一是结合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完成全市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二是压实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三是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从严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四是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
坚持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生态建设。“三调”结果显示,全市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等共增加了40.56万亩,可以看出威海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可喜成果和非常大的成效,但生态格局在局部地区仍需调整优化。下一步,要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安排未来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依据“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二是尊重自然规律,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
坚持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升用地效率。“三调”结果显示,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净增加17.26万亩,增长率达14.33%(2009年-2019年),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基本适应,但仍存在粗放利用的问题。下一步,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高用地效率。一是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城镇建设严格限定在开发边界之内。二是着力推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积极盘活农村存量用地,推进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持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新上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应努力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培育节地模式和节地典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