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第6篇点拾备忘录,这几天在朋友圈看到大家在转发一篇文章“彼得·林奇:为什么我选择提前退休,以此避免一个悲惨结局。”许多人都来跟我说,还好彼得·林奇干了13年投资就退休了,从此成为了公募基金行业永远不倒的“神”,否则再干下去业绩神话必然破灭。
我仔细看了这篇文章,又去把彼得·林奇此前的视频访谈和最近几年的访谈也看了一下,明白了大家误解了文中提到的“悲惨结局”。那么本期备忘录试图回答两个问题:1)什么是一个投资者最“悲惨的结局”;2)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真的无法一直保持下去吗?
最悲惨的结局:失去家庭时光
彼得·林奇关于为什么退休,在多个场合都提到过:那就是想陪伴家庭。林奇由于长期在外调研,而且又是比较早做全球投资的基金经理,经常还要飞到美国之外的国家去看公司,所以长期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他突然意识到,孩子们已经到了快速变化的年龄段,每隔一段想法就会不同,外表也会变化。而在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阶段,林奇却无法在他们身边陪伴。甚至到最后,彼得·林奇能够记住2000多只股票的代码,却记不住自己几个孩子的生日。
我们都知道,彼得·林奇是华尔街出了名的工作狂,他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作,而且是在一个高强度的节奏下工作。林奇听卖方销售或者分析师的电话推荐时,都不会让他们讲超过3分钟,要求在很短时间内把一个公司的核心逻辑讲清楚。他晚上还要和富达研究全球市场的团队开电话会,中午也都是在见各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以至于在他4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满头白发,看上去像一个50多岁的老头。
当彼得·林奇和妻子、以及三个孩子一起庆祝他46岁生日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事情:生命是有限的。是的,彼得·林奇的父亲就是在46岁这个年龄离开了人世。记得多年前我看过一本书《最好的告别》,这是一本关于衰老和死亡的书,也让我意识到,身体的变化是非线性的,许多人在感觉还很健康的时候,会突然之间身体恶化,甚至快速走向死亡。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Being Mortal”,正好和永生“immortal”这个词对立起来。是的,我们需要了解人生的时间条是有限的。
和许多人一样,即便想到要有所改变,但真的要做到依然很难,彼得·林奇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曾经试图去改变自己,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他发现随着管理规模越来越大,自己又有越来越多投资之外的社会责任,根本没有办法去真正陪伴家庭。每一个周六,他依然待在办公室,而不是陪伴孩子。即便少数几次带孩子去看电影或者吃比萨,他也是用来调研公司。突然间,彼得·林奇发现,自己的两个大女儿已经17岁和15岁了,最小的贝思也7岁了。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大了。
彼得·林奇也发现,投资和生活是做不到平衡的,至少对于他这样一个明星基金经理来说。在投资中如果减少时间,自然就会影响到长期的超额收益,如果坐在自己过去的业绩上“躺赢”,最终会被持有人“撕成碎片”。他也想过让助手来做投资,自己也能赚钱,陪伴孩子家庭,但这完全不是一个具有信托责任精神基金经理能做出来的事情。
于是,彼得·林奇最终选择做了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在事业最高点急流勇退,回归家庭。至今,他依然是富达基金重要的合伙人,但他也拥有幸福的家庭。
最大的价值是人生的价值判断
对于自下而上选股型的基金经理来说,他们每天都在做公司的价值判断,久而久之,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也懂得人生的价值判断。这里说的价值投资者,并不是低估值投资者,而是以获取企业价值为净值增长的基金经理。我们也知道,人生不仅仅是工作,不仅仅是赚钱,有许多价值更重要的事情。
我自己有了孩子后,也逐渐意思到一个问题:儿子成长的时间,是未来无法弥补的。我们不能想着,在小孩6岁的时候没时间陪他,等过五六年事业稳定了,长大了再加倍弥补。对于孩子来说,失去的时光就再也弥补不回来。他五六岁是一个阶段,到了七八岁又是另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对父母的不同需求。而且,真的到孩子十六七岁了,他已经不需要父母了。一个人真正家庭陪伴的时光,可能就那么几年。
人生的幸福与否,不在于别人的眼光,而是自己内心的感觉。说到底,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显然,彼得·林奇意识到,家庭的幸福感,对于一个幸福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他不仅懂得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也了解对人生价值的判断。
在我的身边,也有一些类似于这样的基金经理。他们在事业的最高点,或多或少选择了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的陪伴上,甚至为了家庭和孩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些基金经理,或许并不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顶流”基金经理,但他们有着极其出色的业绩,行业内极好的口碑,也有着极其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和彼得·林奇一样,有着很强的受托人精神。一旦管理客户的产品,一定会全力以赴,而不是用60%的心思去管产品,通过牺牲客户利益换取更多的家庭平衡。
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也在影响我自己的选择。我也在一定年龄之后,逐渐意识到家庭和孩子的陪伴是如此重要。人生最“悲惨的结局”并不是事业上无法取得成功,而是失去了家庭陪伴最黄金的时光,失去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失去了身边真正爱你的人。我自己在事业的选择上,也努力做减法。一方面,任何别人交付给我的工作,一定用心完成,不辜负别人的信任;另一方面,事业上保持一种“慢跑”的节奏,不需要去做太多,不要想着把公司做太大,事业的“容量”在时间精力的可承受范围中。
每天和优秀的基金经理交流,总是能吸收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给了我自己人生很大的启发。
如何做一个长跑冠军
最后,我们再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投资上如何成为一个长跑冠军?一个基金经理,难道就真的无法让超额收益长期持续下去吗?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论是巴菲特和芒格,还是西蒙斯的大奖章,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持续的超额收益。对于成为一名长跑选手,我有几个自己的粗浅想法:
1)投资不可能“躺赢”,不要想着用同一种“套路”长期赚钱。资本市场是极其聪明的,而且有很强的进化能力。任何一种“套路”,或者说“smart beta”,一定会被其他人看到,长期下去所有过去的Alpha,都会变成一种Beta。比如说A股市场曾经很有效的小市值因子策略,在市场逐渐走向注册制的时代,就变得无效。比如说过去几年很有效的高ROE策略,一旦大家都看到了,也会把ROE高的公司估值系统性抬升,导致去年就变得无效。甚至当所有人都说可以拿着茅台躺赢时,茅台的超额收益率就大幅下降。长期的超额收益,来自持续的竞争优势,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不断进化自己。依靠过去成功的“套路”躺赢,那一定是未来的收益率Beta化;
2)让投资方式“系统化”,不依靠运气。投资收益是运气和能力的结合,长期超额收益必须来自能力。我认为运气有两种,一种是随机漫步的结果。比如说很随意买了一个股票,然后果然暴涨了。另一种运气是,偶然间的能力爆炸。比如说突然的灵光闪现,或者一个球员突然打入一脚“世界波”。这样的能力体现,是不确定的,也不可持续。通过系统化的投资方式,才能真正做好归因分析,了解自己,才能优化自己;
3)时刻保持在比较好的状态下。我们看到98岁高龄的芒格,依然保持着很清醒的大脑,许多他在90多岁高龄说的话,还是如此直击要害。相比之下,许多人到了70岁大脑就不怎么活跃,没有思想的进步了。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好的状态下,无论是身体还是大脑,才是持续进步的基础。这种状态包括每天都要不断输入,但输入对身体的消耗必须是可持续的,就像一部机器一样慢慢前行。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文艺复兴创始人西蒙斯真正创业是40岁,把大奖章做起来也是70岁的高龄了。在这个许多人退休的年龄,他才达到了事业和思想的顶峰。
4)一定要乐观再乐观。乐观代表长期视角,认为明天会更美好,这也和投资的本源类似,用今天的投资去换取未来的收益。乐观的心态,也代表对新事物的开放,代表有不断进步的意愿。反之,如果不够乐观,就希望把未来的东西在今天变现。一个人的思维会真实影响个人状态。如果对未来不够乐观,大脑会自然停止持续的活跃。我们身边也见过许多40岁财富自由的人,即便有了钱,却不再成长,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人生并不快乐。
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结局是,没有人爱你,也没有值得你爱的东西。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