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迁海暴政,让东南沿海百姓流离失所,广州府新安县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在迁海线内。待迁界令废除后,新安县发布招垦令,大批客家人进入新安县。
1945年地图上的清湖(右)和龙华(左)
当时,龙华清湖村有个叫廖马留的人,发挥本地的天然条件,招来众多客家人来到清湖周边,开荒建村。迁入龙华开荒垦植,建立村庄。到清朝嘉庆年间,龙华发展到四十五个自然村。这个时期,龙华在廖氏族人的管理和带动下,进入一个交通以水运为主、市场繁荣发达的兴盛时期。
1985年龙华区(镇)地图
在龙华的村子中素有 “未有龙华,先有清湖”之说,清湖廖氏家族可以说是龙华最古老的家族了。
廖氏崇德派
廖姓是古老的姓氏之一,得姓始祖为古廖国第一任国君廖叔安,乃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夏朝时被封于飂(廖)国,故称飂(廖)叔安。叔安传到三十七世到春秋时期的飂伯高,去风易广改飂为廖,故廖氏族人奉伯高为廖氏鼻祖。廖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以国为氏。
廖叔安像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廖姓大举南迁,分居福建、浙江等地。唐初,浙江松阳出现了一位在中华廖氏发展史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廖崇德。
廖崇德,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唐贞观十四年(640)明经及第,先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后擢升为宣州刺史。虔化任满时士庶挽留,又钟情于虔化的山川灵秀、田腴物丰、民风淳朴,遂举家从浙江松阳顺义乡诚信里徙居虔化。
廖崇德画像
廖崇德三个孙子入仕当高官,廖氏家族进入历史鼎盛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望族。廖崇德是现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以及台湾、南洋等地区大多数廖氏宗族的先祖,其后裔在当前全世界廖氏总人数中占多数以上。
从龙门到清湖
南宋年间,廖崇德十五世孙廖坚自宁都至广东任增城县令,后立籍于增城县西林都(今惠州市龙门县王平镇)。据《龙门廖氏谱牒》资料显示,廖坚,其先江西赣州宁都人,由明经登第,宋宝庆元年(1225)乙秋科举人,中举后自江西赣州宁都来任增城县令。廖坚在增城治事九载,为官廉明,克勤公务,深得民心。任满之后,廖坚见西林民俗醇美、山水清胜,遂解印落籍西林。
《龙门县志》廖坚传
廖坚生三子,以幼子廖荣最有出息,《广东廖氏坚公族谱》称其为“皇封武烈将军,累赠光禄大夫”。当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廖荣的子孙也开始了奔走军中的生涯,廖荣的单子廖大九为“进义校尉”、赠“武烈将军”,廖大九生独子廖金凤,以军功显赫闻名,为龙门廖氏最为簪缨显达者。
廖金凤,字叔祥,出生于临安,因其母何氏梦见凤凰入舍故取名金凤。南宋开庆元年(1259)进士。廖金凤进入仕途后的第一份官差是回到家乡增城任县尹,任职七年,颇有惠政,“民德之不忘”。廖金凤生平敦尚俭朴孝友,轻财好施,总理军旅时,号令严明又能爱护将卒,故战绩显著,屡立战功,声望很高。
《龙门县志》廖金凤传
南宋咸淳二年(1266),元军大举出兵进犯。宋度宗下诏各地忠义之士勤王,廖金凤当即响应,沿途招兵买马,军队扩充到数万人。元兵进入福建后,廖金凤镇守梅关。元军势如破竹,南宋大厦将倾,廖金凤率领梅关大军加入了崖山保卫战。在保卫南宋王朝的过程中,廖金凤立下了令人瞩目的军功,史志中有“屡建伟绩,优命太尉,阶青光禄大夫,赏赉宠渥,复诏褒论”的记载。
南宋灭亡后,廖金凤回到西林故里,宋亡不食元粟,以遗民自居,“娱情山水,于世事一不挂口”。元朝几次派使者来聘他参与朝政,廖金凤心如铁石,故以诗辞谢。廖金凤逝世后,族人将其安葬在菱角塘丫髻山脉的白坟山,他的灵牌进入乡贤祠。
廖金凤墓
廖金凤育有五子二女,其长子廖心月,任增城县尉,次子廖心鉴,任英德州浛洸县主簿,三子廖剩甫,任江西瑞州路同知,五子廖贵甫任广西巡检,四子廖仁甫以隐操自高、未入仕途。廖金凤五子及其后代,分散多处,其中,廖剩甫造就了龙门廖氏继廖金凤之后的另一个发展高峰,其后人开创了后来的龙门功武十三村。
廖剩甫,生二子,长子廖明德,次子廖明义。其中,廖明德迁居东莞县,于清湖开基立业。廖明德,娶李、杨氏,长子光道,次子光迪,元朝泰定二年(1325)迁清湖落籍主围。后来廖明德携廖光迪返回故土,廖光道留居清湖。
清湖廖氏崇德堂
@龙华文体云
相传廖光道以养鸭起家,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在清湖建起全用青砖石板结构的广府建筑式样的砖瓦围屋,随着人口发展和家族兴旺,再新扩建长石围和博向围两个村子。廖氏长者相传,古之清湖若站在阳台山上登高眺望,凡有烟火处皆属廖氏所管辖。
廖氏宗祠
@龙华文体云
清湖的廖氏宗祠是深圳为数不多的五开间祠堂,始建于明朝中叶,堂号为崇德堂。廖氏宗祠为三进两天井格局,前堂和后堂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军战机炸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则曾被用作清湖小学校舍。廖氏宗祠经过数次重修,1992年,廖氏族人自发捐款将祠堂大修一番,基本恢复原貌,2014年廖氏宗祠再度重修。
廖继祖与三界庙
清湖廖氏传到第五代,至廖继祖时才有新发展。在廖氏族人中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也就是三界庙的传说。
相传,廖继祖自幼生性聪明,在少年时练就一身好本领,文武兼备。年过半百后,与罗浮山高士三界道人结为好友,情同手足,继祖和三界两人经常在一起吟风赏月,怡情遣兴,游遍山川。
2009年的三界庙
@石春先
三界羽化之前对继祖说:“吾幸生五旬,与君结缘甚厚,只是相见恨晚,而今缘已尽,限已到,只得永别。”说完三界道人写词一道:“半百年来体性空,怡情山水乐心胸。今朝惜别故人去,火焚尸骨谢情隆。立地为神护清湖,赐福清湖报廖公。”三界道人写完词后突然手中的笔掉在地上,卧地而终。继祖抱三界道人的尸体痛哭。廖继祖按照三界的遗嘱,将尸体火化后,择日在清湖选地立庙,并塑造金身,起名为“三界庙”。
2004年8月,清湖三界庙成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清湖三界庙传说”随后被宝安区政府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为龙华区非遗项目)。
重修后的三界庙
三界庙整体为三开间二进布局,天井中间建有拜亭。大门和拜亭之间设屏门,屏门上雕饰人物、花草、山水等图案。庙内尊奉的是玉皇大帝、关圣帝君和福德老爷,象征天、人、地三界。庙中现存一块清道光年间的“重修三界庙碑”,碑中记述了清湖三界庙的传说故事、庙会盛况等。
廖马留与龙华客家人
清朝时,清湖又出现了一个影响龙华历史的人物——廖马留。在龙华许多客家村里,都流传着清湖廖马留帮助开村的故事。
相传,廖马留自小天资聪慧,几岁时,就会背诵四书五经。后来他不愿为官,决心继承祖先遗产,带领家族把清湖开发成富庶平安之地。清初迁海复界后,为了恢复元气,新安县开始招垦,大量客家人开始进入新安县。
廖氏宗祠
@文化龙华
廖马留响应政府号召,作为广府人的他,主动招募客家人来此垦荒。在他的帮助下,谢氏先祖谢维春在大船坑岭排围开基,吴氏、刘氏在浪口定居,钟氏先祖钟日高在横朗开村等。
当时,各村凡开发土地耕种者,均须向清湖办理交纳租谷、租税,并立为规定,世代相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时才取消。
清湖炮楼
@龙华文体云
过去龙华的田地,有“租田”与“粮田”之分。所谓“租田”,即在发生买卖关系时,如双方所定的合约田为清湖自家财产,官府田税由清湖缴交,而买者只需分年向清湖交租,叫“租田”。如买主提早向清湖一次性用租谷买断,则不再向清湖缴纳租谷;但需要向当地官府缴纳田税,此为“粮田”。
清湖廖氏才俊辈出,不少廖氏子弟走出清湖,遍布内地、远涉港台地区,乃至欧美,无论经商、读书,大都相当成功。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十,也就是重阳节的第二天,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廖氏子孙回到清湖,在廖氏宗祠门前集体祭拜自己的祖先。
参考资料:
《深圳风物志》
《清湖人与古老龙华》
《“诗礼巨族”廖半县 枝繁叶茂遍龙门》
《清湖:三界神佑宝地 龙华发源之根》
《 深圳清湖社区居民捐两千万修缮宗祠庙堂 》 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