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磨好的新鲜豆浆,还冒着热气。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热气腾腾,豆香四溢,一走进老薛的豆腐加工作坊,处处是忙碌的景象。
老薛,名叫薛照宁,从他父亲开始,老薛家的豆制品,就是梅渚人的回忆,小小作坊,更是以手工压制而成的素鸡,为外人津津乐道。
素鸡以素仿荤,因形似鸡肉而得名,口感和味道与原肉难以分辨,风味独特、老少皆宜。
制素鸡的手艺,在薛家传了下来。老薛自幼跟随父亲,学得一门好手艺,由黄豆搭配家传秘方制出的素鸡,口感细腻,远近闻名。
在当地,素鸡作为“建平十六鲜”之一,是梅渚人常说的家乡的味道,也是过年的味道。
今年55岁的老薛,做素鸡已有近40个年头。价格实惠、味道甚佳,父亲的手艺,在他这里得到了延续,豆腐作坊也成了夫妻店,不过,这老梅渚人熟悉的味道,一直没变。
一年365天,一天工作19个小时,老薛的手艺就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起早贪黑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老薛忙着在木榨上压百叶。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泡黄豆、沥水分、磨豆浆、点石膏、浇百叶、卷素鸡……哪个环节都重要,哪个环节都少不了,一步挨着一步,才能最终汇成软嫩细滑的素鸡。”对于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手艺,老薛是如数家珍。
说话间,准备工作一切就绪的老薛,顾不上休息,便忙活开来。
伴随着电机的轰鸣声,只见乳白色豆浆从磨浆机的出口倾泻而下,一旁的瓦缸里头,不一会功夫,细细密密的泡沫,不停地聚拢又散开,发出淡淡的豆香。
“平均下来一天要消耗150斤黄豆,能做成120斤素鸡、出150斤豆渣。”忙里抽闲的老薛告诉记者,“全年无休,也从未想过什么时候退休。”
从豆浆到素鸡,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历时7个小时,这在老薛看来,是最熟悉不过的日常,但别看步骤清晰,这不仅是个花时间的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
他以点浆为例,“要边点边搅,直到豆浆面上呈鱼籽一样的颗粒状,点浆才算完成。搅拌的速度也很讲究,搅得不够点浆不匀,搅过了头就成了老豆腐,影响口感。”
一直以来,妻子冯爱琴都是老薛的得力助手,从嫁过来起,就和老薛配合默契,一个磨浆,一个卷千张;一个浇百叶,一个榨水分……除此之外,冯爱琴还承担上市场当“销售”的角色。老薛打趣道,“在我们家,是男主内,女主外。”
妻子冯爱琴一直都是老薛做素鸡的得力助手。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年关的临近,老薛每天接到的订单会比平日里多出来不少,有预定50斤的,有预定100斤的,也有一口气要下150斤的,但不论多少,老薛都会尽心应承下来,“年前忙是忙,但都是老主顾,回了谁的单子都不合适,一锅一锅慢慢做。”
老薛为人忠厚老实,几十年下来,固定的客源圈子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新顾客也慢慢成了老主顾。“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两口子要做400斤黄豆。”可即便如此,老薛宁可自己忙点累点,也不轻易让顾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梅渚素鸡,是当地家家户户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是老薛对这份手艺的评价,原先梅渚镇街上有十几家素鸡作坊,但如今只剩下4家,老薛就是其中之一。
“做手艺其实讲求的就是一个口碑,过去日子苦,吃素鸡是解馋,现在日子好了,再吃就是回味,坚持了几十年,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吃上地道的梅渚素鸡。”说话间,老薛顺手打开了炉子,又往炉膛里添了一铲子煤,只见里头越烧越旺,火苗又往上蹿了一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