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动漫冥灯
虽说动画角色都是虚构的,但创作者在创造时,往往能通过剧情、外观、性格来赋予其人类的灵魂和生命,这些虚构角色都是有感情的、会思考并能解决问题,与现实中的人类无异。
因此角色们在登场作品中的遭遇,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而角色的生老病死,也能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只是对于一些思想尚未成熟,还无法判断很多事物对错的低龄儿童而言,虚构角色的身上一旦发生的急剧变化,他们往往很难反应过来,通常只会用哭泣来释放自己的悲伤情绪。
1月9日,日本就有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了一个发生在她女儿身上的小趣事。
此时正值现象级作品《鬼灭之刃》第二季的开播期间,在讲述新故事之前,动画先用前半段的篇幅讲述了《无限列车》的故事;
随着发展,其中的关键角色炼狱杏寿郎在通过剧情完成角色塑造,将意志传达给炭治郎之后,便迎来了自己死亡的结局,而观看至此的小女孩虽没能理解杏寿郎退场的意义,却因为自己最喜欢的角色突然死亡而陷入悲伤之中。
就在小女孩还没有走出杏寿郎的悲伤的时候,又观看了另一部现象级作品《魔法少女小圆》。
在这部作品当中,她最喜欢的角色便是巴麻美。但当这位母亲察觉到女儿的心意时,女儿已经观看到第二集...
而后的发展也是意料之内,麻美的死给她带来了冲击,中途美树沙耶香变成魔女的时候,女儿也大哭了一场。
至此母亲便在网络袒露出自己的无奈,虽不知道年仅6岁的女儿是否能理解这部作品的深意,但看着自己喜欢的角色纷纷迎来悲剧,这位母亲不知该如何安慰她。而女儿看完整个系列后,母亲询问她是否还喜欢麻美时,女儿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对此,网友们都表示惊讶,这位小女孩像是一位行走的flag,喜欢的角色不是已经死亡就是走在死亡的路上;
此外,也有网友开始向这对母女推荐一些经常有角色死亡的作品,以印证这个小女孩所喜欢的角色是否都会死。例如《火影忍者》中,自来也死亡就感动过不少观众,相信这位小女孩看后,也会被他的结局所惊艳到;
既然是6岁的小女孩,这位网友就想向她推荐《魔法少女育成计划》,毕竟这部动画所带给观众的冲击,可不亚于巴麻美的死;
更有网友直接剧透的角色的死,以为这对母女提前打个预防针,在下次观看的时候提醒孩子不要喜欢这个角色,以避免她再次受打击;
甚至是还有网友推荐诚哥的成名之作...
不过无论这位小女孩喜欢哪一位角色,她与角色的死都没有因果关系,上述的“行走flag”不过是网友们的玩笑,能够掌握角色生死,往往只有创作者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死亡的角色会在退场的那一刻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观众或是为之惊叹,或是为之遗憾,无论是哪一种情感,死亡的角色总是能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甚至就像魔法一样让人痴迷。
甚至更合理的推测应该是:不是喜欢的角色都死了,而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所以让我们更深刻和喜爱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喜欢角色死亡的观众毫无人性、思想变态,会被死亡的角色所吸引,反倒是一种正儿八经的心理需求。
02.死亡角色的魅力来自哪里
动漫角色的死总是能够带给人震惊、悲伤的情绪,尽管很多时候,真心喜爱着这些角色的粉丝都会咒骂剧情走向、作者,但他们仍打从心底地喜欢着这些角色。
因此很多时候,角色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人气上升的终点,反而是其魅力所在,粉丝们会因为他们的死推动了剧情、完成了自身的塑造等多方面的积极原因(即死得其所),而认识到角色的价值,更加喜欢这样的角色。
例如《魔法少女小圆》中巴麻美的死就是一种将观众带入小圆、沙耶香的视角,认清“魔法少女”的残酷,从而再引出后两位角色因不同的性格、遭遇而走上不同道路的故事。
这一角色的死,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且在后续的发展中,作者又通过不同时间线的故事,再对麻美这个角色形象进行补充。
因此,尽管麻美早早就退场,但观众依旧可以通过后续的剧情去了解该角色,并以上帝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角色,发现其魅力、对她感到惋惜,最终喜欢上这个已经死亡的角色。
相反,若是角色的死亡对剧情没有任何意义,仅仅只是因为作者不知如何填坑,或是因为不喜欢该角色而致使其死亡,不单不能引起粉丝的共鸣、被粉丝所喜爱,反而还会使得作品和作者在粉丝心目中的好感度下降,此前积累的人气都成了打水漂。
当然,“会被角色的死亡所吸引”,不仅仅是因为“ta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样的表面现象,还因为当虚构作品中的悲剧发生时,我们的大脑细胞会更为活跃,以增强人的幸福感,并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
无论是何种媒介的作品,人都需要先用视觉感受,再用大脑处理视觉和感官信号。尽管根据受众的个人特质、性别的不同,掌管情感信息处理的脑部区域在观赏作品时会有不同的影响,但在大脑处理悲剧桥段时,人们普遍能对此产生共情。
在2014年,有科学家就设计了一个实验,调查观众对悲伤电影情节的具体感受。
这群科学家们调取了不同类型电影中的38个片段,邀请了76位志愿者观看了片段当中关于主角的至亲离世的场景,而后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的观影感受并做出分析。
最终结果显示人们会因为在观看了悲剧片段,带入角色的视角经历悲剧之后,幸福感反而增加,更加重视平时的日常生活。
这种共情可以表现为人们会对悲剧进行自我反思,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处境和人际关系作对比,庆幸自己的身边没有发生这样的悲剧,在幸福感增强的同时,也能站在完整的视角去审视发生在角色身上的悲剧,以对其产生怜悯、惋惜的情绪。
很多时候,观众会将角色因死亡而未完成的遗憾带入自己的身上,通过自己的想象、二次创作对其进行美化、补完(也就是同人创作中的if线),以充实角色带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加深对角色的喜爱之情。
而这些二次创作,又会引起对剧情有同样理解、角色抱有同样情感的同好之间的共鸣,在彼此的交流之中又美化了自己心目中的角色。
借着角色的悲剧,观众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感,还寻找到一种陪伴。因为这些观众所必需的精神附属品,死亡角色在观众的心目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外,观众对死亡角色的动情不仅因为心理原因,还有生理原因。
当人观赏到悲剧之后,大脑会释放后叶催产剂,与脑回路结合,促使人对周围的人产生关切,在往后的生活当中,人们会更加珍惜日常的点滴。这一影响人们生活的积极要素,也是悲剧能带给人好感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历史上,相较于喜剧,悲剧更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古希腊的哲学观里,悲剧要实现的美学效果就是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也相信,在感受到怜悯和恐惧之后,受众的内心就会得到净化。而这一观点,也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得到了继承。
无论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还是《麦克白》,莎士比亚都在这些剧本中贯彻了“性格就是命运”的信念。
这些故事之所以会被推动,是因为角色们都有着嫉妒、仇恨、野心等负面情绪作为推动力,而通过这些角色丑恶且真实的一面,观众更能够与之产生共鸣,以此为鉴。
当然,那些能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死亡角色,大多还是一些抱有崇高理念、或是有着真挚情感等值得推崇的美德。
当角色们为这些美德而牺牲的时候,代入角色的观众,内心里的美德也会随之苏醒,因此被感动。这便是观众会被角色的死亡所吸引,甚至追求更多有意义的死亡角色的原因。
同时也是“为何喜爱的角色都会死亡”的理由所在。
03.结语
虽说角色的死亡令人很容易动情,但这绝不是让作品走红的保障,真正决定作品质量的,还是剧情的发展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角色的生老病死,都只是让作品达成这一目的的推力。
剧情是角色活动的舞台,角色是剧情发展的表现,两者缺一不可。
例如《名侦探柯南》中的宫野明美,作为主要角色灰原哀的姐姐,从登场之初就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且她留下的伏笔至今仍可能是帮助柯南等人探明缩小药的关键之一。
起初,明美以银行职员的身份为幌子,参与了一起十亿日元的抢劫案;由于抢劫过程出现了不少差错,柯南很快便根据线索解开了谜题,判明了抢劫团伙的头目正是明美。
正当观众们以为这起案子将以“一哭二跪三认罪”的常规方式结束时,黑衣组织的突然出现却将这起案子拉进主线的范畴。
而当柯南匆忙赶到现场时,明美已被琴酒枪杀,奄奄一息,在弥留之际向柯南传达了关于黑衣组织的信息。
明美在整部剧集当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在后来,借着灰原哀、赤井秀一、安室透等人的回忆,明美那善解人意、勇于牺牲的形象才得以被树立。
只是当观众意识到这一事实的时候,明美早已退出了舞台,站在上帝视角纵观全局的我们,更是为她在其他角色身上留下的遗憾而感伤,并在心中或是二创中以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美化和再塑造。
不过要说哪位角色的死最能在瞬间给人以震撼的话,《全职猎人》的蚁王和小麦定是争夺榜首的最佳人选。
在漫画当中,蚁王与小麦的对话皆在全黑的背景当中进行,最大限度排除了花俏画面的干扰,让读者的视线和思绪都集中在两人的对话当中,感受藏在其中细腻的情感;
同时,读者也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自己的脑洞去补完这一场景。无论是哪一种阅读体验,读者都能够深度沉浸在剧情当中。
当情绪铺垫完成,两人真实的处境便毫无征兆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满身鲜血的蚁王在小麦的陪伴下安详离世。
这经典的一幕,既可以说是富坚义博对心理描写的高度拿捏,让读者带入将死之人与盲人的视角,也可以说是他为减少工作量而做出的摸鱼行为,但即便是后者那又何妨呢?
富坚义博用一种最简洁的办法,带给我们最震撼的阅读体验,与角色之死而带来的难以抚平的情感波动。
所以,人们之所以总会被角色的死亡所打动,且对他们越来越痴迷,并不是因为什么心理有问题,只是他们的死亡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以及意义所在。
无论是为大义牺牲,还是在最后一刻与最亲密的人相拥,打动我们的,都不过是这些角色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