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一个说法:爱尔兰这个国家,离波士顿太近,离柏林太远。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个说法变成了爱尔兰离波士顿和柏林都太近了。
扯上波士顿,是因为爱尔兰与美国关系密切。至于柏林,既关乎近代史,也关乎如今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
1845年,一场突然爆发的虫害横扫爱尔兰,摧毁了当地的土豆种植业,而土豆正是当时爱尔兰人的主食。短短两年内,就有一百多万人死于饥饿、斑疹伤寒和其他疾病。
因为“土豆饥荒”,陆续有一百多万爱尔兰人为求生存,背井离乡,前往美国新大陆。因为是逃荒者,早期的爱尔兰人在美国只能委身底层。但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爱尔兰裔逐渐改变了自身命运,甚至改变了美国。约翰·肯尼迪、罗纳德·里根和比尔·克林顿这三位总统都是爱尔兰裔,新闻大亨默多克同样是爱尔兰血统,电影界的爱尔兰裔代表,当属马龙·白兰度和莎朗·斯通。美国爱尔兰裔的崛起,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爱尔兰。
当然,爱尔兰与北美大陆的联系并非只因“土豆饥荒”。英格兰人作为殖民者,在经济上的蛮横掠夺与种种压制,迫使爱尔兰将贸易重心转向更远的地方,比如北美大陆。也正因为这紧密联系,美国独立战争使得爱尔兰人有了极大共鸣,民族主义勃兴,进一步摆脱英国。
当然,“离波士顿太近”的说法,更多来自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的爱尔兰开始利用低税政策吸引全球投资,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其中以美国企业为最多。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爱尔兰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美国经济同步。
这远非爱尔兰历史的全部,约翰·吉布尼的《爱尔兰简史:1500—2000》一书,就记录了爱尔兰的500年沧桑历史,再现爱尔兰从“欧洲乞丐”到“凯尔特之虎”的挣扎与复兴之路,并反思翡翠岛今日的荣耀与困局。
书名:《爱尔兰简史:1500—2000》
作者:[爱尔兰]约翰·吉布尼
译者:潘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新民说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68元
为何选择从1500年开始?书中写道:
“人们通常将公元1500年视为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点: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拜占庭帝国的覆灭,印刷技术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西欧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现象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欧洲历史上,公元1500年是个特殊且便于使用的时间点。而且,1500年之后的几十年对爱尔兰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的叙事真正开始于16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在这段时间里爱尔兰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包括基尔代尔叛乱,宗教改革的传入,以及从地位上看,爱尔兰上升为英格兰及后来的不列颠王室统治下的一个王国。此时的爱尔兰处于剧烈变革的边缘。”
书中所记载的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涵盖了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克伦威尔的征服和殖民、大饥荒以及爱尔兰独立战争,也涉及与不列颠的争议、新教改革的影响以及爱尔兰侨民的全球影响力等。
若是跳出此书的时间谱系,向上追溯,公元前300年左右,凯尔特人迁徙至这片土地。1169年,爱尔兰遭遇盎格鲁-诺曼人入侵,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中起支配作用。英格兰推动的宗教和制度控制,都带有殖民意味,也是对爱尔兰人政治权利的限制。
☻1541年起,英格兰国王成为爱尔兰国王。
☻1560年后,爱尔兰掀起反英国殖民斗争,但在英国内战后,英国人逐步蚕食了爱尔兰的领土和主权。
☻1801年,爱尔兰王国和大不列颠王国统一,爱尔兰并入英国。
☻1845年的土豆饥荒,当时的英国政府未提供协助,爱尔兰掀起独立运动。
☻1916年,爱尔兰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
☻1919年,爱尔兰议员自行组成爱尔兰议会,并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名义发布单方独立宣言。
☻1937年,爱尔兰采用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宣布爱尔兰为主权、独立、民主的国家,仍留在英联邦内。
☻1949年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
☻1949年4月,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英联邦,并得到英国政府承认。
这个曾经贫穷的“欧洲乞丐”,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迎来高速增长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二,被称作“凯尔特之虎”。
爱尔兰的历史离不开地域特点,这个地处欧洲西部边缘的岛国,从来都不是政治中心,更有漫长的被殖民史。但这种边缘地位,反而带来了文化和发展的相对自由。也正因此,《爱尔兰简史》讲述的不仅仅是抗争和民族意识,也有欧洲大陆见不到的反思。
有趣的是,与一般史书的观点表达方式不同,这本书不但有自己的观点,也在每个章节最后列出不同史家的分歧。这种行文不仅仅全面,也侧面印证了爱尔兰历史的复杂性。比如约翰·吉布尼在书中提出的史学家分歧:16-18世纪的爱尔兰,究竟是一个王国,还是一个殖民地?
这本书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摆脱了英格兰视角。
因为英格兰对爱尔兰历史的左右,因此在人们长期以来的认知中,爱尔兰总是被笼罩于英国阴影之下,以至于著史者写着写着就写成英格兰史。《爱尔兰简史》则跳出这一桎梏,围绕信仰与土地,讲述爱尔兰人的自治乃至独立诉求。至于英格兰,它是殖民者,也是敌人,但同时也是“指导者”。尤其是光荣革命,对于爱尔兰人无疑是一场示范。英格兰人在法律、风俗、语言和农业等方面的现代化影响,都对爱尔兰影响极深。反过来说,英格兰人对爱尔兰的种种压制,也让爱尔兰在贸易等领域有了更多创新动力,开头提到的与北美大陆之关系,便是一例。此外,而长期的反英情绪,曾让爱尔兰人在二战初期一度倾向德国,但最终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之下,保持了中立立场。当然,这个令英美不满的立场也让爱尔兰错过了战后繁荣。
历史上的爱尔兰,因为英格兰的种种限制,在工业革命时期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家,加上错过战后繁荣,当时政府又偏向保守,在经济发展上一度不被看好。但作为一个岛国,它有着内在的向外驱动力,也因为这一主动性,开启自由贸易,积极融入欧洲一体化,最终赢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称号。
这种主动性与旧时的自治和主权抗争,可谓一脉相承。
图源 |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