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堪称女中豪杰,也可称女中丈夫。她是少数民族的领袖,在京剧中往往作为反面角色出现在舞台上。但是人们却敬畏她。这个形象是庄严肃穆,威风凛凛的。在“同光十三杰”的画像中,有梅巧玲饰萧太后像,在十三名名角中,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像最出色!她端庄、华丽、正襟危坐。十三名角唯有她是正面形象,体态丰满,犹如一尊佛像。我们这代人,谁都没有欣赏过梅巧玲的演出。连影像(响)资料都也没有涉及过,仅仅从此画像就可以感到梅巧玲的超人艺术素质。王瑶卿没有赶上同光十三绝,但是我想他是欣赏过梅巧玲的表演的。王瑶卿教了尚小云、于玉蘅、芙蓉草等人的萧太后的表演塑造出的萧太后形象,我猜想(因为缺少依据)是从梅巧玲的表演中吸取的。
在我们这代看到尚小云塑造的萧太后的形象很可能是从梅巧玲那里传承下来的。在《四郎探母》的“盗令”中,尚小云的表演,是我们在京剧舞台上所见到的最完美的萧太后形象了。其实“盗令”这场戏的情节太简单了。然而这折戏却成为《四郎探母》中精彩的亮点之一!就是塑造了萧太后的形象。在这折戏中主角萧太后仅仅只是一个上、下场,一个唱段,几句白口。唱段仅仅是自白内容,如同自报家门。此折的情节仅仅是在与铁镜公主的几句白口(盗令)之中。可是这个上场与下场就是都要上了彩,唱段也要了彩。在舞台上每一角色都必须有上、下场,然而这萧太后却要到了彩,为什么?就是通过这唱与做表,充分体现了萧太后的精神气质。观众承认了演员表演的到位。这都是硬指标!
好,我们再看看最近演出的《四郎探母》此“盗令”,与传统有同样的扮相,同样的上、下场。同样的唱段,同样的白口。然而却达不到尚小云、芙蓉草等前辈的水平。为何?打个比方,我以为前辈们扮演的萧太后如果比方是用斧凿出来的萧太后形象,一刀刀的劈凿出的雕像,如同云岗石刻那么坚强。而今天的萧太后却好像是用面塑捏出来的面人,外表形状是那样,就缺少了骨架子!我觉得萧太后是女性,但是她具有某种男子气慨。而现在舞台上的萧太后是实足的女性。也许男性旦角来演比较有利,但也未必。我在“文革”之前,看过上海京剧院演出的“雁门关”。由李玉茹饰演萧太后、李多芬演佘太君、童祥苓演杨八郎。应该说演员阵容是很整齐的。其中杨八郎的唱段很多,比《四郎探母》多很多,听得过瘾;佘太君也相称。但是萧太后给我留下来的印象最深。虽然不像“四郎探母”那么集中。因为情节曲折起伏比《探母》复杂,而且其中还有萧太后沮丧的心情。最后以达到和平谅解为结束。但是李玉茹的表演,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萧太后也不愧为女中丈夫的气质。但是不如“探母”那么集中。那是因为情节的铺展不同。“探母”中的“回令”,因为情节关系,萧太后的形象特征也不如“盗令”那么鲜明。总之,我很爱萧太后的形象,因为有比较强的特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