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报导了化学农药对作物光合作用、主要营养物质、次生物质及次生代谢、活性氧代谢、体内酶的变化、根系活力及生长调节物质等主要生理生化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多年应用效果证实,吡虫啉对植物的生长存在明显的调节效果,Thielert 2006年研究发现棉花使用吡虫啉拌种后不仅防治了苗期蚜虫,且植株长势表现出叶色浓绿、株高、根长与清水对照比都有增,说明吡虫啉除了对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控制效果之外,还对作物本身存在其他的影响。部分国外企业更明确提出吡虫啉对植物生长具有“逆境屏蔽”效果,即合理使用吡虫啉,可以提升植株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近几年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围绕吡虫啉拌种后对植物生长态势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进一步论证了吡虫啉拌种的优势及必要性,更揭示了吡虫啉拌种可能存在的药害风险:
吡虫啉对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以番茄为研究作物,研究证实吡虫啉对作物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影响明显。由于植物根系是活跃的吸收器官和合成器官,根系活力是衡量根系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根的生长情况和活力水平直接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和营养状况及产量水平。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体内的保护酶系,SOD与CAT的活性上升,则说明植物的抗逆性有了增强。因此吡虫啉对以上指标产生的影响,会直接反映为植物的长势和抗不良环境能力。
分析不同剂量的吡虫啉对番茄叶片和根系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根系活力的影响趋势,表明吡虫啉对番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不是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测定的各种酶活性增强,而是有一个最佳剂量,超过这个剂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在各类作物上进行的拌种试验完全验证以上结论,吡虫啉在适量浓度下,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及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活力;如吡虫啉用量过大,则会抑制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进而抑制植株生长,导致一系列药害症状:种子霉烂、种子不能萌芽、生长抑制、结实率及产量降低等等:
吡虫啉拌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现有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后对作物种子萌发影响较大,涉及发芽势、发芽率、出苗后长势等多个方面。
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刘爱芝研究员以小麦为供试作物,验证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吡虫啉拌种小麦,在合适剂量下,播种后前4天对小麦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出苗数和苗高均低于不拌种处理;四天后,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差异,且拌种处理的小麦苗高且壮,叶宽而深绿,根系发达,优于不拌种处理;随后随着用药量的增倍,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下降。
总结现有试验结论,吡虫啉拌种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种子萌发前后体现为生长调节作用,种子萌发后则表现为刺激生长:
每公斤麦种用吡虫啉有效成分2克以下拌种,对种子萌发率无影响,作物出苗时间可能推迟1~2天,与对照相比,胚芽和胚芽鞘短而壮,根更短更浓密;初萌发叶片有效面积也明显低于对照。如每公斤麦种吡虫啉拌种量过4克,则可明显降低种子萌发率。
经吡虫啉处理的种子萌发后,幼苗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且叶片浓绿,须根更长、更多,显著促进分蘖。
通过分析吡虫啉拌种对作物种子萌发影响,如使用得当,吡虫啉拌种对提升作物产量意义重大:
在生长调节阶段,吡虫啉拌种后致使作物萌发后根系发达,直接提升植株对水分及无机物的吸收能力;植株叶片有效面积降低,可降低蒸腾,减少植株对水分的消耗。即吡虫啉拌种后不仅可提升植株抗旱能力,更直接加强植株营养状况,有利于植株后期生长、发育,为作物高产奠定基础。
在刺激生长阶段,吡虫啉拌种后可大幅度促进分蘖,根据河南农科院植保所数据,小麦分蘖增加最高可达46%,直接大幅度提升产量。这是改善品种或加大播种量所无法实现的。
如拌种量把握不得,尤其是过量用药,则明显降低种子萌芽率,直接造成药害。该类事件在吡虫啉拌种应用中多有报导。
吡虫啉拌种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由于适量吡虫啉拌种后,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势必直接刺激植物生长,吡虫啉在多个作物上的应用也验证了吡虫啉拌种后对植株后期生长了影响。
促进植株生长对多种作物丰产增收意义重大,现简要汇总吡虫啉拌种后促进植株生长对几类常见作物的影响:
如拌种过程中吡虫啉用药过量对植物生长导致的负面影响,目前仅体现在降低生产量,降低植株高度等方面,尚未深入研究分析。
就吡虫啉过量使用会直接降低植株根系活力分析,吡虫啉过量拌种在苗期药害表现为降低出苗率,最为直观;在植株生长期则表现为降低植株长势,势必影响植株营养状况,对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吡虫啉拌种,驱避刺吸式害虫,杜绝作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目前植保界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对植物病毒病真正具有治疗活性的药剂。
农田作物中常见的植物病毒病及媒体昆虫如下:
由于近乎所有植物病毒病均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阻止害虫取食,是杜绝病毒病最可靠的手段。采取提前用药,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以避免病毒病传播的防治方法,受用药时机及药剂持效期的限制,实际防效也很一般。目前对植物病毒病的防治还很被动,多是待病毒病发生以后采取补充植物营养物质供应、使用病毒钝化剂、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三位一体的手段。
吡虫啉在致死剂量下可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发挥胃毒活性,在亚致死剂量下,对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发挥忌食和驱避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棉花等双子叶作物受吡虫啉体内传导限制,持效期多在两个月左右;在禾本科等单子叶作物上,持效期可达全生育期。
尤其是植株生长中后期,待植株体内吡虫啉浓度因植株生长稀释或代谢而降低,进入亚致死剂量后,真正实现有效避免害虫取食,杜绝病毒病的发生。
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刘爱芝研究员曾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系统研究了吡虫啉拌种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灰飞虱)及病毒病(玉米粗缩病)防治效果的相关性:
该试验表明,吡虫啉拌种后,玉米每株虫量显著降低,表明确实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著。
吡虫啉拌种,驱鸟保种,不伤益虫
上世纪国外报导,种子经吡虫啉拌种处理后,对鸟类有强烈的忌食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吡虫啉拌种后即可有效阻止鸟类刨食未出芽的种子,又不会毒害鸟类。
在实际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后对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瓢虫、蚯蚓无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吡虫啉拌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稳定,不存在常规化学农药喷施后可能导致的害虫再猖獗。
吡虫啉拌种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汇总现有关于吡虫啉拌种的相关文献,发现吡虫啉拌种后在各个作物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结合前文分析,吡虫啉拌种后可持久防治多种害虫、杜绝植物病毒病、促进植株生长及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分蘖、提升结实率,最终确定大幅度提升产量:
吡虫啉拌种技术符合绿色科技工程和农药可持续战略的要求
吡虫啉拌种技术已经得到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关注,目前得到各个科研院所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评价:
一拌三防:
持久防治蚜虫、灰飞虱、蓟马、盲蝽蟓、跳甲、稻象甲等地上害虫;
有效控制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杜绝或减轻由各类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病。
一促三增:
促进植物生长;
增强植株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加根系及分蘖;增加产量。
一低三高:
高活性:几克即可满足虫害防治需要;
高安全:正常使用对植物生长无害;
高选择:只杀害虫,不伤天敌;
低残留:农药残留低,满足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简单、易行,节省劳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