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东汉和明朝是宦官弄权比较严重的朝代。
毕竟,“十常侍”、刘瑾、魏忠贤这些人太有名了。
当然,在这两个朝代里,杰出的宦官也有,比如蔡伦,比如郑和。
但总体来说,宦官的负面影响巨大。
事实上,这两个朝代的宦官虽然牛叉,却也无法跟唐朝相比。
唐朝的宦官牛叉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可以定取天子的废立!
究其原因,是他们手中有兵权,掌管着朝廷的禁军。
唐朝前期藩镇权力太多,中央权力弱化,不期然爆发了安史之乱,煊赫一时的大唐王朝差点全面崩盘。
幸好,郭子仪、李光弼等一批死忠敢战之士力撑乾坤、再挽狂澜,大唐重兴。
唐德宗却因此得了个后遗症,对在外将领都不放心,把禁军的兵权都交给了宫中的宦官,让宦官担任着禁军指挥使的职位。
唐德宗认为,宦官不过是皇家里面的“家奴”,龙池里的小泥鳅,不可能掀起的风浪!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孙后来都被宦官整得很惨。
从唐穆宗起,包括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一共七个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只有敬宗是穆宗册立的。而这七个皇帝里面,有三个是被宦官迫害致死的。
一句话,宦官弄权,完全达到了“弒君,立君、废君,形同儿戏”的境界。
当然,宦官玩得这么溜,并不仅仅是掌握兵权的原因,他们在立君时候,主要执行了两条原则:一、立年幼尚未具备自理能力的;二、立痴呆缺乏自理能力的。
这两条,又以第二条最佳。
第一条,年幼未具备自理能力,原因只是年幼,等年纪大了,就会对宦官产生威胁了。所以,宦官一旦依照这条“立君”,过不了多少年,就得费周折进行“废君”、甚至“弑君”,忒麻烦。
第二条,基本是一劳永逸,宦官可以与痴呆皇帝一起相伴白头到老。
唐宣宗就是宦官依照第二条原则拥戴上帝位的。
唐宣宗原名叫李怡,母亲郑氏本来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则李锜的家人被杀的被杀、被流放的流放,女眷则入宫为奴。郑氏入宫后,充当郭贵妃的侍女,有幸得到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李怡生母的地位是如此卑微,他又只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按照继位的顺序,他是无缘帝位的,也不可能对其他皇子构成威胁。
此外,最要命的是,李怡似乎先天痴呆,傻,呆头呆脑。《新唐书》说“宫中或以为不慧”,《资治通鉴》则说“宫中皆以为不慧”。
李怡也因此成了其他皇子嘲笑和捉弄的对象。
即使到了成年,李怡被册封为光王,其他皇子仍是喜欢把他当傻子取乐。
《旧唐书》记:“文宗、武宗幸十六宅(李唐宗室亲王的聚居地)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
“武宗气豪,尤不为礼”,这不“为礼”到了什么程度呢?
韦昭度的《续皇王宝运录》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记,不知出于什么心态,唐武宗多次搞恶作剧,想把这个“光叔”整死,以至出现了李怡“常从驾回,而误坠马,人不之觉”的奇怪事情。不过,尽管李怡多次“坠马”,且“人不之觉”,甚至有一次是在大雪天夜里“坠马”在荒野郊外,昏倒沉睡了一个晚上,最终还是活了过来。唐武宗后来干脆让中常侍四人将李怡抓来,浸在大明宫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觉得李怡这个傻子是奇货可居,留了个心眼,偷偷把他捞了出来,用粪土覆盖,俞运出宫。李怡从此离开长安,流落民间……甚至出现在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的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后世大文豪、著名的佛教居士苏轼有感于李怡这段传奇人生,还作了首诗: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会昌六年春,唐武宗病危,不希望大权旁落的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把痴呆和尚李怡迎回了长安,积极运作,帮他改名为李忱,使之成为了唐朝的第十八位天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登上帝位那一刻,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的内心笑开了花。
但是,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仿佛一夜之间,李忱象变了个人:神色威严,从容自信,言谈举止沉着有力,决断政务有条不紊,毫无半点痴呆的影子!
仇公武、马元贽既震惊又困惑,原来,这才是李忱的本来面目!原来,这36年来他一直在装疯卖傻!
的确,李忱明白宫廷是政治斗争的漩涡,从很小的年纪开始,就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终于,一朝得志,立刻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李忱不但一举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
还整顿了政治,关注民生,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使国势振兴,百姓富裕。
对外关系上,唐军再次雄起,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甚至还把沦陷于吐蕃人手里将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复!
河湟失地长期沦陷,曾使许多爱国志士涕泪横流,悲愤无限。
杜牧在《河湟》中说“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白居易在《西凉伎》说“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张乔在《河湟旧卒》说:“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河湟收复,人心大振,海内欣然望服,本已衰败的大唐朝政呈现出“中兴”小康局面。
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将他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事实上,李忱一直把先祖唐太宗当做偶像,努力仿效,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让人把《贞观政要》写在屏风上,只要有空,就站在屏风前阅读。他还叫翰林学士令狐绚每天朗读《金镜》给他听,凡是听到重要地方,都会让令狐绚停下来,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更值得称道之处是,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百姓因此称他为“小太宗”;大中时代也被誉为“小贞观”。《旧唐书》就称:“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
李忱的死亡方式也和唐太宗一样:追求长生不老,误服妖人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离世。
李忱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