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书法史,军旅书家多以“雄强”“遒劲”之笔展现军人的血性胆气、雄健豪壮,这种风骨为尚的独特气质,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军事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
风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既可评价于人,又可反映于事物的精神气度。风骨用于评价人物,主要指信念坚定、持守情操、豪迈旷达等特质;用于品鉴书法,主要指刚健挺拔的骨气、高尚昂扬的情感、超凡拔俗的才情和个性风格。
先进军事文化品格对军旅书法风骨的塑造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是多维的,神采、气韵、格调、风骨、妍媚……这些审美之维分别含蕴了不同的审美内涵。军旅书法跨越时代久远,艺术成就突出,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历代戎马征战的著名书法家,留下了无数具有潇洒清澈之风、铮铮不屈之骨的书作。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裴将军帖》,诗人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黄道周、倪元璐大节凛然发于翰墨,特别是岳飞血性忠诚熔铸的“还我河山”,我军老一辈战将豪情万丈的书作等,那种“胸中磊落藏五兵”“势从天落银河倾”的气势,无不堪称风骨的典范。他们是军旅书法风骨品格的实践者,具有典范的意义。
当代军旅书家把革命军人气概熔铸笔下,以风骨融汇各种元素,贯通于创作和欣赏的多方面实践。他们对军人风骨的弘扬,缘于其生长土壤、文化氛围、引领书家等多种因素,其中最根本的是先进军事文化品格对书法创作的深刻影响。军旅书家在部队生活中锤炼的性格、气质、品德、意志、情感、理想等,一旦与书法创作相遇,便在无形中与作品的筋骨血肉融为一体。
忠诚、爱国、智勇,是革命军人的重要精神特质,也是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品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军先后举办10余次书法展览,都在主题上对这些精神特质有所强调。特别是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4届的“鉴古开今”书展,设立“军之魂”“兵之道”等系列主题,突出了“强军”这个具有非凡时代意义的内涵。文辞之“意”影响墨韵之“境”。书法的笔墨风采与思想主题相契合,提升了军旅书法风骨的精神高度、意境层次。
当代很多优秀军旅书家尤具“书以载道”的格局和担当,不囿于自己狭小的笔墨世界,而是很看重书法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功用。他们进行创作并非单纯的遣兴之举,而是以笔墨为强军鼓与呼。他们创作的书法作品,既是书法鉴赏的对象,又是诠释主题、品鉴文学、无言之教的载体,对于培根铸魂的作用,就像为刀剑的锋刃加钢淬火一样。
当代军旅书法风骨的主要特征
军旅书家虽然均看重风骨气度,很多作品都蕴含着这一共性美感特征,但共性中仍可见不同的个性特征。综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有成就的军旅书家,依照他们对风骨审美追求突出的特点,大体可分以下几种:
一是追求“精神超迈”。当代军旅书法书写的是时代理想,具有浩然、健动、飞腾等阳刚美的特点。例如,我军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第一任主席舒同,在硝烟洗礼和翰墨濡染下,形成了气象正大、风度弘毅的“舒体”。“舒体”字潇洒圆秀,弯弓盘马,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蕴含着岁月峥嵘、将军气度和泰岳气象。
二是追求“铁索动势”。例如,军旅书法家李铎的行草书,激情落墨,慷慨成书,以盘丝屈铁、动势强烈而独具一格,散发着一股凛然不可犯的正气。尤其是他的巨幅大字作品,有着铁索蹈空、一泻千里的动感,显示出军人“冷的铁索热的血”之血性胆气。
三是追求“苍润肃穆”。军旅书法古老而久远,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讲究绳墨宗古、字风纯正。例如,军旅书法家夏湘平的隶书,被称为“汉魏精神的遗响”,用笔藏锋隐骨,沉厚圆劲,凝重老辣,透出追思传统、体悟苍茫、融入时代的“高逸”。这是军人而不是一般文人所追求的美学理想。
四是追求“果敢之力”。军旅书家创作时像进入战斗状态,凝神聚力、瞬时迸发,呈现力透纸背、强壮刚健的筋骨气力。例如,一些擅长草书的军旅书法家奋笔草书时,笔尖入纸、逆流而上,似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奇崛而通达,线条就像箭在弦上,跃动着生命的气息。
五是追求“骨清神洁”。军旅书法不是简单的气势威猛,也不仅仅是字的造型和笔力,而是骨气峻洁,透着贞守气节、忠直耿介的道德人格气象。例如,一些在隶书上颇有建树的军旅书法家,心悟雅趣,锤炼出劲拔圆浑的篆书与方折清刚的碑版意趣融合的隶书,作品碑简兼容,清朗爽逸,让观者神骨俱清。
六是追求“沉着质朴”。军旅书法讲究不事雕琢,平实内敛而蕴含雄浑的力量。比如一些军旅书法家在楷法上力追唐人的纯熟技法,险峻中有冲和,透出为人耿直、古道热肠的厚重,显示出军人质朴的本真。
七是追求“武者文韵”。军旅书法多以剑胆琴心发为翰墨,力在字中而神溢字外,在显性的气势美之外还有隐形的韵致美。他们的书写饱含大众情怀,追求雅俗共赏,既有军人的刚健爽劲,又能写出古代文人的静美雅趣,使人感到脱去威严后的亲和,颇具时代风华。
从整体上看,当代军旅书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从一定意义上讲,军旅书家写的就是军人魂魄、强军风骨,在“为强军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官兵服务”和面向大众的文化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旅书家对书法风骨的锤炼
人的性情是复杂深邃的。书写者只有找到与之相呼应的点画造型,作品才能表现出相当的风神骨气。书法用笔在艺术表现上,张扬与蕴藉,苍茫与精微,雄壮与优雅,豪迈与严谨,洒脱与持重……具有复杂多重的矛盾关系。很多当代优秀军旅书家在对传统技法坚持不懈的学习、吸纳与实践中,提升笔墨驾驭能力,从而用刚柔相济的艺术语言实现了“风骨”的美感呈现。
首先是磨砺“骨法”。“用笔骨鲠”而不能“笔迹困弱”,是书法风骨的要义之一。明代书法家丰坊在《书诀》中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意思是说,骨贵劲健而筋贵灵活。欲求点画之劲健,功在实指,毫无虚发,墨无傍溢;欲求点画之灵活,功在悬腕,纵横无碍,提顿从心。同时,他也提到了点画劲健需要与水墨搭配,才能有血有肉,神完气足。
其次是参悟“兵法”。文字书写与兵学武艺一脉相通。相传汉相萧何第一个把兵法中势、法、阵、思等基本概念引入书法中。不少当代军旅书家潜心参悟兵法与笔法的关系,从中多有获益。比如,参悟“兵以势胜”的制胜机理,营造字势屈伸自如的活笔活势,立起全篇骨干;领悟用兵“欲擒故纵”的原理,掌握行笔欲左先右,欲抑先扬,欲进先退,获取字形俯仰的笔意;借用作战中“速度”和“节奏”的思想,熟悉摇笔、掠笔、战笔及疾涩等,练习草书中的飞白线条,产生苍茫、质朴、迟涩、遒劲等审美效果。
再次是修炼“心法”。很多优秀军旅书家重视培养对生活和自然的艺术敏感,通过观察与军事活动相联系的各种物象,提高对自然物象进行抽象化、艺术化概括的能力。比如,李铎在成都杨升庵祠看到一棵藤萝,当即展纸写生,此后就以古藤为师,拟其苍老枯健、跌宕遒连之美。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的书画轻骑队前往高原边防部队,走进演训场体会练兵备战的火热场景,走进哨所感悟“立马昆仑”的精神风范,置身边关熏染“鼓角争鸣”的沧桑韵致。很多轻骑队员受这样的环境感染,在创作时自然进入一种返璞归真的书写状态,达到“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高度融合。
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必须高扬时代精神,让作品充分展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特质。躬逢盛世的军旅书家,当以充溢风神骨气的书法作品,赋予载道之文以生命,让军旅书法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的独特作用。(■钟海燕)
(解放军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