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万物开始逐渐复苏。通化广袤田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以实干逐梦乡村振兴,通化市因地制宜,谋定实施资本下乡、企业兴乡、能人返乡、干部驻乡“四乡工程”,活化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几经寒暑,硕果渐成,活力不断彰显。
资本下乡 :为乡村振兴蓄积动能,硕果满枝笑秋风
如何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产业兴旺是基础、是关键,工商资本下乡则是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柳河县,稻米香里话振兴。得益于吉林省柳俐粮食有限公司的投资带动,县域良田沃野绘“丰”景,真正成为“致富田”。
柳河县盛产大米,可过去散落的农户没有品牌,无法形成市场优势,大米卖不上好价钱。
让黑土地里生“金”,吉林省柳俐粮食有限公司董事长、人称“大米姐”的管延丽投资建设产业园、成立合作社、搞起产学研,成功培育出微量元素含量高、营养丰富的火山岩富硒大米,点燃了乡亲们种优质稻米的热情。
如今,“大米姐”种植面积已扩展到2.7万亩,带动柳河县2000多农户增收致富。除了优质大米,富硒米粉、米酒等深加工产品相继“上线”,产品销往全国多个省市,乡村旅游也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企业固定资产达2亿多元,2021年实现产值1.38亿元。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到企业务工等方式,农户每年最高能增收20多万元。”管延丽告诉记者,元宵节过后这两天又有50多家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大米姐”只是通化市做实做活工商资本下乡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道缩影。
围绕现代规模化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乡村产业,通化市依托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工程。打造了通化县贡米、柳河县富硒米等知名品种,走出了一条“绿色牌、特色路”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吸引了一批加工企业投资兴建生产基地。
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租赁农地的企业87个,比上年增加25个,总投资额度6.6亿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总面积2.47万亩。
坚持项目拉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市上下围绕六大农业龙型经济集群发展,谋划建设了通化县西江稻米小镇、集安益盛药业化妆品人参精深加工联合体、通化有点牛公司大型肉牛养殖基地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
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带动人力、物力、财力和先进技术理念进入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已破局起势。
企业兴乡:释放农业发展新潜力,乡村沃野奏强音
在柳河县,计划投资1.3亿元,集野山参科研、检测、生产、加工、传媒、旅游为一体的云岭野山参科技产业园建设正酣。
多年来,通化人参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逐渐凸显:“龙头”不强,走卖原料、粗加工老路,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锥心刺骨。
伴随我省大力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吉林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突破瓶颈,精耕道地野山参,完善产品产业链条,在“绿水青山”中孕育“金山银山”。
“我们就是想打造野山参尖端产品,把吉林野山参推广到世界。”振兴人参产业,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徐国祥信心坚定。
如今,结合柳河县向阳镇云岭野山参保护区,企业拉动起“参旅融合发展”的新链条,产业园竣工投产后,预计年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
与此同时,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柳河云岭的助推帮扶下,向阳镇8000多亩沐雪而生的“雪苹果”也通过企业实现“旅游+”“互联网+”“康养+”等多元化销售发展,年产量达2800多万斤,产值5600万元。
“企业兴乡”释放出不竭的乡村潜力。在此基础上,通化市坚持龙头带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发展,走出一条“一产强、二产精、三产活”的发展路径。
一座座厂房在乡间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金……目前,通化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7户,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2户。东方红西洋参(通化)股份有限公司、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入选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百强企业,位居全省第二位。
能人返乡:人才“活水”蹚出致富路,唱响振兴“大风歌”
200多头牛、1300多亩的家庭农场……这些,是通化市二道江区鸭园镇鸭园村返乡创业大学生董辉,用汗水浇灌出的丰硕成果。她成立的庆阳家庭农场,已经成为集有机种植、养殖、精细加工及生态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农业基地,为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的土壤。
“董辉可是我们村里返乡致富能人,大学毕业后就回来创业了。我们俩口子跟着她干,土地流转挣一份、打工挣一份,一年能挣8万多元呢,可比以前种玉米强多了!”有事干、有钱挣,鸭园村村民贾小凤当起新型农民日子过的更有奔头。
如今,能人返乡创业,成为通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二道江区五道江镇玫瑰谷,玫瑰谷主人韩德生将一朵朵娇艳的玫瑰花变成“致富花”“希望花”。每年从春季开始,400多亩婀娜多姿的玫瑰花惊艳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徜徉其中。
“除了发展旅游、开发产品,从2019年开始,我们还给五道江镇提供5万多株玫瑰苗木做绿化,打算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镇里合作,打造玫瑰小镇,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塑造特色小镇,以旅游振兴乡村,韩德生信心满满。
村景因人而变,乡村因人而兴。
绘就好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景,通化市大力吸引能人返乡,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支持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兴业,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和创业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激发能人返乡创业热情,让返乡创业能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现如今,像董辉、韩德生一样,通化市广大外出打拼的人才带着观念、技术、资金逐渐归来,在家乡创办车间、建立基地,振兴乡村信心十足。
干部下乡: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不负韶华绘新景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化市党员干部用初心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干部驻乡”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通化县兴林镇大荒沟村,“荒沟”不荒,振兴正忙。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里,产业兴旺是第一要求。大荒沟村位于河里抗日根据地,自然禀赋多元,活化红色资源、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我们建公司、抓产业,创新成立红兴旅游开发公司,谋大发展。”敢叫“荒沟”焕新颜,驻村第一书记边中秋务实敢拼。
把乡村振兴的重担挑起来,将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托起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立足基础优势,谋划确定了一园双带、三型经济、四走抗联路、五游大荒沟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创新推出党建联盟,为群众办实事。
“我们还注册哈尼河里商标,带领村民生产榛子、松籽、木耳、蓝莓酒、蓝莓叶黄素等产品。”边中秋说,村里还计划打造1200亩蓝莓基地、研究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以大荒沟村振兴为支点,辐射带动镇乃至全县振兴。
自实施“干部驻乡”工程两年以来,通化市选派乡村振兴联络专员379名,覆盖行政村449个,实现对脱贫村、软弱涣散村和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全覆盖。
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驻村干部重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20年以来,乡村振兴联络专员共争取项目80个、资金1777.5万元,指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0个。
为民办事服务,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党在农村惠民政策落实,驻村干部经常联系走访群众,带领村干部开展代办领办服务事项1.2万余次,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999个、办理实事1099件次,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提升治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通化市把派驻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争取基础设施项目28个,为接续乡村振兴开好局筑牢了基础。
乡村振兴聚力谋篇,沃野田畴绘出新景。
沐浴春日暖阳,一幅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正在山城通化次第展开!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隋二龙 李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