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专家简介:文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创伤骨科、修复重建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擅长四肢复杂骨关节创伤修复;关节疾病的保关节治疗;复杂四肢组织缺损的保肢与功能重建;骨缺损,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的修复与重建;四肢先天及后天畸形矫正等。
骨髓炎是一种由于感染或创伤引起骨质破坏,伴有或不伴有继发骨质增生的炎症性疾病,也是一种古老,但随着社会发展又重新流行起来的疾病。
骨髓炎分为血源性骨髓炎和创伤性骨髓炎。原本以血源性骨髓炎为主,但随着社会发展,高能量损伤以及交通事故增多,现以创伤性骨髓炎为主。骨髓炎引起的创面迁延不愈或窦道、骨坏死、骨不连等症状治疗起来十分棘手,一直是骨外科的难题。
目前治疗的方法主要分为:骨搬运技术、骨诱导骨膜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
1、骨搬运技术
骨搬运技术是前苏联骨科医生Illizarov在19世纪50年代发明的一种技术,主要是利用牵张成骨原理,在外固定架的辅助下,在骨缺损的近端或远端截骨,并将游离骨段搬运至骨缺损处的方法。在搬运的过程中,截骨处会长出新生的骨组织,从而治疗骨髓炎引发的骨不连症状。
2、骨诱导骨膜技术
骨诱导骨膜技术是由法国医生AC Masquele提出的治疗骨髓炎的一种重要方法。骨诱导骨膜技术主要分为两期:一期彻底清创后,填塞抗生素、骨水泥控制感染;二期在骨水泥周围形成的膜内植骨重建骨缺损。其目的在于形成血管丰富、成骨性能良好的类似于骨膜的结构,后期膜内植骨,达到骨愈合的目的。
3、显微外科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就是在做好彻底清创、抗感染的前提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皮瓣、肌瓣、骨皮复合组织瓣等进行移植。由于这些移植物有血供好、代谢率高、抗感染能力强的特点, 不仅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还能控制感染。
骨搬运技术、骨诱导骨膜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哪个更有优势?
骨搬运技术适合治疗骨髓炎引发的骨不连症状,但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要佩戴外固定支架,术后护理较为不便。骨诱导骨膜技术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不用佩戴外固定支架,但需要通过3~4次手术才能实现,治疗周期也比较长。另外,骨诱导骨膜技术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中优势不明显。而显微外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还能有效控制感染,且手术次数少,治疗周期短,提高了肢体愈后的功能及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但显微外科技术要求高,需要有较强的显微外科功底。
总之,对于骨髓炎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的病情、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达到个性化治疗,最大手术效果,最小损伤的目的。
专家介绍
文根,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骨科副主任。
现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亚太重建显微外科联盟中国部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再植与再造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显微手功能重建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主要从事创伤骨科、修复重建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擅长:
1、四肢复杂骨关节创伤修复
2、关节疾病的保关节治疗
3、复杂四肢组织缺损的保肢与功能重建
4、骨缺损,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的修复与重建
5、四肢先天及后天畸形矫正等。
多次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中发言,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局级课题多项。2018年被评为“上海优秀青年医师”。自2008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项,参编专著1本,参译3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