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实施三北工程40多年,由“缺林少绿”变成“塞上绿洲”。(景慎好 摄)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端,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大部分地区为黄土及风沙土覆盖。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林木绿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积达76%,自然灾害频发。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右玉人民没有妥协,毅然踏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漫漫征程。70多年来,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带领右玉县人民大力植树造林、不懈绿化荒山,孕育出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右玉精神。
防沙治沙是右玉精神的载体。从20世纪50年代的“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到20世纪60年代的“哪里有风哪里栽,再把风沙锁起来”;从20世纪70年代的“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的“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从20世纪90年代的“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再到21世纪的“山上治本立体化、身边增绿园林化、生态致富产业化、环境保护社会化”,全面加快林业建设由“绿”变“富”步伐……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准确把握塞北高寒风沙地区植树造林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战略。
靠着一把铁锹两只手、镐头加窝头的啃硬骨头精神,2020年,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率先实现了全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目标。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68.62万亩,林木绿化率升至5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7%,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3.7%。沙尘暴天数减少了80%,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比造林前减少60%,田间林网水分蒸发量比旷野年平均减少8.8%。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2天。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在树种选择、造林部位、造林方式、密度配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防沙治沙经验,形成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封管造并举、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完整立体治沙模式。
如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以境内的苍头河、李洪河、杀虎口等景区干道为轴,以高速公路和国道等交通主干线为框架,形成了高低错落、功能各异的生态植被系统,构筑起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种苗圃相结合的生态网络大框架。大力建设森林景观,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屏障。乡乡设立管护站、村村配备护林员,形成了山山有人看、处处有人管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格局。
不断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右玉提供了绿色资本。依托168.62万亩森林资源,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积极发展经济林,壮大苗木业,开发生态游等绿色生态产业。12家沙棘加工企业年产沙棘果汁等各类产品3万多吨,产值2亿多元,每年采摘沙棘果5000吨左右,销售额3000万元,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经济林产业链。右玉县育苗面积5.67万亩,形成了晋北地区最大的樟子松苗木产出基地。建成了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沙洼国家沙漠公园、西口古道国家森林公园、小南山城郊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景区,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4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43亿元。
70多年时间,昔日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日草木葱茏的塞上绿洲,绿水青山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先后荣获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今日,右玉正努力构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主的生态安全体系,以绿色资源开发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塞上绿洲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让右玉精神的绿色接力棒传得更远更好。
内容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