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松画派
巴黎南郊的枫丹白露森林边,有一个名叫巴比松的小村庄,那里风景优美,远离尘嚣。—批对现实社会不满的画家纷纷来到这个“世外桃源”作画,形成了法国艺术史上的“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有柯罗、米勒、库尔贝、杜米埃。
巴比松画派其实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家,他们以现实主义为主题,通过绘画艺术来达到批判的效果。
巴比松画派和后来的印象派有区别。无论是巴比松画派,还是印象派,其实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城市化、都市化基础上的,是新富裕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只不过印象派更多的是肯定,巴比松画派更多的是批判。
印象派描绘的是新富裕资产阶级的生活场景,是他们财富炫耀、感官享乐、奢靡生活的表达。印象派的成功实际上宣扬了新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胜利,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落幕则是宣告了旧贵族的挣扎与衰败。艺术的审美权开始逐渐从旧贵族那里转移到新富裕资产阶级手上。
巴比松画派在于批判,他们批判新富裕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依然是一个极不合理、充满了罪恶的社会。阶级对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下层充满了苦难,新富裕资产阶级依然过着骄奢淫逸、腐败不堪的生活。政治上依旧腐败,各种贪腐现象层出不穷。人与人的关系极为残酷,弱肉强食等等。
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柯罗、米勒、库尔贝、杜米埃。准确来说柯罗和米勒重点在于对乡间农村、农民的歌颂、大自然的热爱来达到批判的目的,而库尔贝和杜米埃是直接的批判。
柯罗
柯罗出生在富裕的商人家庭,所以他不必为卖不出画而为生活发愁。柯罗一生未婚,他把毕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不倦的创作活动中。他的代表作是《孟特芳丹的回忆》。
《梦特芳丹的回忆》
特芳丹是法国北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柯罗在这幅画中,让树木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枝叶间散发着点点光斑,树叶仿佛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湖畔弥漫着一层朦胧的薄雾,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湖面和草地上,一个母亲正带着两个孩子在采集花草,柯罗在这里用灰褐色主调营造出一个宁静而抒情的世界。
米勒
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的代表作《播种者》《晚钟》。
《播种者》
画面中一个农夫在播种,远处还有一位耕地的农夫。暗沉的色调下米勒把两个农夫作了恰如其分的虚实对比,使主体人物变得十分抢眼。
《晚钟》
《晚钟》创作于1857年至1859年,是米勒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田野上正忙于挖掘马铃薯的农夫和把马铃薯用篮子盛着装在褐色麻袋里的农妇,正准备推着手推车踏上归途。突然村里教堂响起的晚祷钟声传到了这片空旷的田野上,宁静的氛围被这骤然响起的钟声打破。
顿时,夫妇二人放下手中的锄头、篮子,男主人公脱下帽子,女主人公双手合十,虔诚地向上帝祈祷着未知的前景。落日的余晖洒在男主人公的背后,也照在女主人公的双手与围裙边。这幅画把农民的朴实、辛苦和忠厚的本质表现得十分巧妙。
库尔贝
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也是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人物。他出身于法国东部小镇奥尔南,父亲为葡萄园园主。代表作《画室》《奥尔南的葬礼》《采石工》。
《采石工》
《采石工》是库尔贝在1849年冬创作的,是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里程碑。画中描绘了两个实体大小的人物,一老一少,他们日夜劳作,地上的锅与发硬的面包,暗示了他们连续的劳动而没有回家吃饭的时间。
少年大约12至15岁之间的年龄,面色苍白,因为痛苦而显得迟缓,与其实际的面貌极不相称。一件褴褛的衬衫,裤子在臀部以上用一根绳子系住,膝盖上打着补丁,裤脚处早已开裂,全身破破烂烂,脚上穿着粗劣邋遢的鞋子。
右边年长者采石工,穿着用皮革修补过的旧木鞋,戴着一顶由于日晒雨淋、遍布尘垢的旧草帽。由于长期的熟练劳作,他的击打非常精准;又因为年老体衰,击打又是那么的力不从心。
杜米埃
杜米埃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善于运用夸张和象征的手法表达对于社会以及阶级统治的嘲讽与批判。以辛辣讽刺的漫画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
相比库尔贝,杜米埃贫穷很多,他少年时就不得不为生活四处打工谋生,正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他对底层人民的贫困和旧贵族与新富裕资产阶级对社会的奴役有深刻的感知。
因此,他比库尔贝在对现实的批判上显得更充分、更深刻、更有力。他的笔下汇集了巴黎社会的三教九流:从皇帝、总统到马戏团的小丑、普通的洗衣女工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诙谐幽默。代表作《高康大》《三等车厢》。
《高康大》
这是他最著名的一幅政治讽刺画。高康大是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中的一位食量巨大的巨人国王。
杜米埃借用高康大塑造了新富裕资产阶级国王的漫画形象。官员挺着浑圆的肚子耀武扬威地搜刮民脂民膏,角落里的贫民衣衫褴褛、瘦弱不堪,缴纳着粮食和钱财。
《三等车厢》
这幅画是他的油画代表作。画面上彼此陌生的人们坐在拥挤的车厢里,前景是手扶菜篮的老妇人,双眼茫然,独自想着心事;左面壮实的年轻女人,抱着婴儿正昏昏欲睡;右面的小男孩依着老妇人,进入甜甜的梦乡。虽然人们彼此实际的空间距离很近,但他们的精神上却更显得孤独和寂寞。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旧贵族、旧秩序的批判,一个是对新富裕资产阶级、新秩序的揭露。
旧秩序面临崩溃,旧贵族没落,他们日益的沉沦,整日的花天酒地、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沉醉于欲望而无法自拔。这种腐朽的生活,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批判。
虽然新富裕资产阶级处于上升之中,但以他们为首建立的新秩序也并没有让人们觉得很称赞,甚至比旧贵族的剥削更加让人吃惊。
相比旧贵族的暴力压迫,新富裕资产阶级对人们的奴役和压迫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还是隐秘的、无形的。
他们用金钱代替了原来的刀剑,用贿赂代替了原来的暴力压迫。他们更加的贪婪、自私、虚伪和无情。
工业化浪潮中,人们沦为了机器的一部分,成为螺丝钉。新富裕资产阶级只在乎创造了多少价值,从来不管其他。有价值就是有用,没价值就是没用,最后被一脚踹开。为了追求利润、效率,社会分工、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高强度的劳动分工使得每个人都被安排在极为专业化的岗位上,对专业之外的事物所知甚少。
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到了城市。城市无限扩大,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城市里的每个个体却越来越渺小和微不足道,生存是如此艰难,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在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人们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每日活得就像行尸走肉一般。
人世间的关系被金钱腐蚀,人与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尔虞我诈,金钱面前,什么爱情、亲情、友情都荡然无存。人们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孤独,旧贵族统治下的人们还有血缘和乡里乡亲构建的温情脉脉,但新富裕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人们只有相互倾轧、勾心斗角。
现代化的碎片使得生活日益变得平庸。平庸的日常磨灭了我们的理想。梦想消散在了日常的生活之中。人们虽然感觉很焦虑、被奴役但却无能为力,又无处可逃。因为资本的剥夺和无偿占有恰恰是合法合理的。市场交换中的被剥削,法制关系中的政治压迫,意识形态中的被支配,表面看起来都是自愿的。
法律和科学知识的自我规训把人的直接痛苦和哭泣变成了无怨无悔的服从,虚假欲望对象的疯狂消费对人的支配甚至被装扮成走向幸福生活的丰满人性的实现。人可以在自我焦虑中自杀,那是因为他之外的一切都是对的、合法的,只是你自己的无能罢了。
新富裕资产阶级通过意识形态加剧了对人身心的控制,他们挥舞着金钱工具将整个社会推向了一个自私贪婪、物欲横流的金钱意识形态。
每个人变得越来越精于计算,都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高度务实和残酷无情的,金钱成为衡量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这种价值观之下,人们更加注重得失,推崇实用主义,更为看重的是能够得到多少物质享受,以及和别人攀比后多占有了多少资源与有形的东西。人们的理性被绝对化,出现了对绝对理性主义的奉行。
技术理性之下,人们变得很矜持,彼此都保持着一定的社交距离。人口密集度和流动性使得都市中的每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处于防范与出击的紧张感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