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夜雨丨宋海峰:熠熠民族魂

0
分享至

熠熠民族魂

宋海峰

“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习近平

窗外灯都熄灭了,稀稀疏疏传来的偶有几声车鸣,偶有几声风声。我坐在电脑前,一字一句地写着方志敏的故事,最扣人心扉的莫过于他与世永别前,留下的那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震撼人心的心声,深深触动着我的心弦。

在以心以情写此文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向我走来的方志敏,他告诉我他的“三个初心”和“一个梦想”:

对党的初心:我加入了共产党,做共产党员,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对祖国的初心:爱国,真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时那样的真纯入迷。

对革命事业的初心: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的他在《可爱的中国》中这样深情描述:“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这种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通过笔端自然流露、跃然纸上。

用生命践行理想,用坚毅守护夙愿,用鲜血浇灌梦想,方志敏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初心”,焕发出惊天动地、辉映长空的万世光芒。

革命英烈,如同永不陨落的星辰,照亮了夜空,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行道路。

初心留人间,熠熠民族魂。

寻找救亡图存之路

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称得上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是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脉”与“魂”。当年,方志敏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近代赣东北历经漫漫长夜,终于在这里撕开黑暗,走向黎明。

在满布春的气息里,一座普通的农家四榀木瓦房,每天迎接着中外慕名而来的瞻仰者。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四榀木瓦房。从这里走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方志敏。

幼苗怎样长成参天大树?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如何锻铸成铁骨忠魂为世人景仰?

方志敏故居厅房正中墙上,挂着一幅青年时期方志敏自撰的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苍松翠竹洁梅兰。”他把祖国比母亲,爱祖国的“佳山水”,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

我从中感受到方志敏炽热的情感:“一个伟大的革命家,首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们的‘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建筑在伟大的爱国感情上。”

只有深入了解旧中国的苦难,才能真正读懂方志敏不惜用鲜血和生命去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多么的刻骨铭心。

那时的中国,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那时的中国,国势衰微、租界林立,饱受欺侮、任人宰割,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凌辱。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鲁迅的诗句写出了方志敏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在上海,方志敏和几个同学来到“法国公园”,当他看到公园门口一个写有“华人与狗不准进园”牌子时,脸上烧得通红,他浑身的血都在翻滚:“堂堂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自由行走,多屈辱啊!多耻辱啊!”

“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方志敏举起拳头对同学发誓:“一定要赶走帝国主义列强,铲除‘华人与狗不准进园’这块耻辱牌,一定要在祖国的土地上建起人民的新公园。”

方志敏的铿锵誓言,流淌着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因为“真正为工农阶级谋解放的人,才正是为民族谋解放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方志敏把祖国视为自己的母亲,当祖国在帝国主义的蹂躏下血迹斑斑时,他开始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那个觉醒的年代,方志敏在上海找到了党组织,并结识了瞿秋白、恽代英、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方志敏深切地认识到,“欲救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绝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方志敏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义无反顾地踏进了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解放的历史洪流。

1924年年底,根据组织决定,加入了共青团的方志敏,离沪返赣开展革命活动。在吴淞码头,方志敏想到即将“实际地做革命工作”,感慨万千,伴随着阵阵汽笛,他低沉而又坚定的朗诵:“伟大壮丽的房屋,用什么建筑成功的呢?血啊,肉啊!”这首《血肉》诗与后来高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何等的异曲同工啊!

行程万里,初心如磐‘征程如虹,使命在肩。返回南昌后,方志敏创办了“文化书社”,出版了《青年声》周报,由此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实现了从血气方刚的爱国主义者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者的转变。

“你,为什么入党?”对中国共产党员来说,这是终其一生的叩问。“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民过上好日子!”1925年初,加入党组织后的方志敏,对党最深沉、最热烈的表达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得到最后的胜利,民族的解放、阶级的解放一定能实现,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

为了这一真理和信仰,方志敏不惜舍弃一切,包括牺牲自己的“蚁命”,只是希望在国家解放、人民自由之日,在他流血牺牲的地方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作为他对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的精诚寄托。

“两条半枪”闹革命

时空变幻,英魂不灭。

弋阳县城的方志敏纪念馆,那一件件静静安放的珍贵文物,像一座座不朽丰碑,永远闪耀着方志敏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为人民幸福和安康抛头颅、洒热血的初心和使命,镌刻下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标识。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民谣《方志敏为穷人》的音律。“湖塘塌塌岭呦,出了个方志敏哎,一心共产闹革命呀,为的是救穷人哪。”

方志敏是党内最早举起共产党的旗帜、武装起义的旗帜、土地革命旗帜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方志敏毫不畏惧地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笃诚信仰者,大革命虽遭失败,但我毫无悲观失望的情绪”,随后秘密潜回家乡,传达党的“八七会议”会议精神,与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一道,酝酿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开展武装斗争。

寂寂午夜,同志们见到方志敏,先是惊喜,后是失望。惊喜的是,他安全回来了;失望的是,他没有带军队或枪支。方志敏与同志们彻夜长谈:“你们都说我没带一兵一卒,可这叠红纸中却藏着千军万马。”“你们都拿上几张红纸,分头去找自己的亲朋好友,凡是愿意参加土地革命的,就请他在上面画个押,这千军万马不就有了吗?”

“重起炉灶再干!”方志敏目光坚定的誓言,说得大家怦然心动。他以历史和全局的眼光,创造性地提出“上名单”,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的思想,即举起共产党的旗帜,组织农民革命团这一集军事、政权于一体的新型农民武装,推翻反动政权,救人民于涂炭。

“星火燎大原,滥觞成瀛海”。各级党组织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革命的火种被点燃。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弋阳九区建立了20余个、6000余人的农民革命团。大胆创新,敢为人先。赣东北革命斗争的序幕就此拉开!

隆冬,一场大雪让弋阳银装素裹,气温骤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寒风凛冽。在27岁的方志敏领导下,200多个贫苦农民举行“漆工镇暴动”。

“赤潮澎湃,风卷红旗过大关”。参加暴动的农民手执大刀、梭标、鸟铳,一举砸毁了漆工镇警察派出所,缴获了3条枪,一条“双套筒”,一条“汉阳造”,一条“九毛瑟枪”。讲解员介绍,“九毛瑟枪”因没有退子钩,又被裁去半截,只能算是半条枪。这就是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由来。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弋阳县方志敏纪念馆展厅,方志敏在弋阳、横峰领导武装起义的概述醒目地写在红底展墙上:九区农民3000余人一举攻占烈桥镇,赶走了劣绅张念诚。暴动队伍攻下吴家墩、余家仓等村坊,整个弋阳九区成了赤色区域。弋阳九区暴动,揭开了“弋横起义”的序幕,方志敏也由此走上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弋阳九区暴动之后,方志敏化名汪祖海,赴横峰楼底蓝家村组织农民暴动。年关暴动的命令一下达,各村连夜竖起红旗,农民拿着刀枪、绳索,向地主、豪绅、高利贷者索回借字契约,付之一炬,并没收其财产。

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凯歌嘹亮的时代!方志敏等共产党人组织的“弋横起义”烈火很快燃遍弋横地区,参加暴动的农民达七八万人,一举推翻了乡村国民党政权,武装起义的春雷响彻了沉寂的赣东北,谱写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史诗。

这条路,历经坎坷。1928年2月,国民党军联合地主武装,向弋横暴动区域发动大举进攻。由于敌强我弱,暴动队伍遭受严重损失。

“乱云飞动渡仍从容”。在危急关头,方志敏没有动摇革命志向,他率领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转入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支正规的红军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这是党在赣东北区域内掌握的一支正规武装,革命的星火,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一过程如此艰辛。方志敏在写给中央的汇报中这样写道:“磨盘山的游击战异常艰苦,环境十分恶劣,最困难的时候,连藏身地也难找到。日间不能走路,要在夜间悄悄地走;大路不能行,要找偏僻的小路走;房屋不能住,要躲在树林里、岩石下或水沟里的茅蓬里去住。”

仰望星空,革命者的目光能看多远,步伐才能走多远。永葆初心,就是要使信仰之火熊熊燃烧,以血肉之躯担使命,才能赢得革命的胜利。

方此时,方能理解当1928年5月,国民党弋阳靖卫团对磨盘山大举进攻之时,有人提出放弃根据地、埋枪分散逃跑的悲观主张时,方志敏却对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始终充满信心和希望,并坚定地相信,中国革命的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车子沿着磨盘山的蜿蜒山路走,几道弯弯后,山的褶皱里出现一所房子。当地的老乡告诉我,当年,方志敏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带领党员们面对党旗宣誓,不分散、不埋枪,就在磨盘山和敌人干!

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革命必定能获得胜利。方志敏一马当先,率领红军同敌人殊死血战,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弋阳靖卫团。从此,在方志敏领导下,苏区军民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根据地扩大至贵溪、余江、万年、铅山、上饶等信江沿岸各县,创造出一个“劳苦大众乐盈盈”的全新天地。

有过低谷、有过曲折,走过弯路、绕过远路。风雨沧桑,多少风险考验,方志敏却始终坚忍不拔奋力向前,“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烽火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形成“东南半壁红”的大好局面。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赣东北正式成立。从此,闽浙赣根据地有了巩固和发展的有力支柱。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方志敏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建立政权,找到了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根据地燃烧出万丈火焰。

在一枚中华苏维埃最高荣誉章——红旗勋章前,我驻足凝望。这是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给方志敏我党颁发的首枚最高级别的勋章,嘉奖他为苏维埃政权英勇奋斗而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功绩。方志敏佩戴上红旗勋章后表示:“我接受勋章以后更加坚决的在中央政府领导之下,与帝国主义国民党、与一切反革命派作坚决的斗争……”

血染东南半壁红

1953年4月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毛泽东爬上浙江莫干山顶,眼神望向赣东北地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方志敏同志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向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

初春,依旧乍暖还寒。我沿葛溪河而上,抵达当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江西省横峰县葛源乡。

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我的思绪穿过悠悠岁月,在追寻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闽浙赣根据地实际相结合,创造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经验的史迹,聆听着“血染东南半壁红”的铿锵足音。

伫立在闽浙赣省委旧址,我感慨万千。曾经,多少个战斗的黎明和黄昏,在这幢饱经沧桑的农家房子里匆匆交替。如今,那些大刀、梭镖、步枪、地雷,还有红十军、赤卫队等名词,都已写入了历史。但是,只要伸手轻轻触摸,仿佛还能听到,这里斑驳的墙壁依旧灼热;静下心侧耳倾听,仿佛还能听见红军战士和赤卫队战士的呐喊声与胜利的歌声,像军号一样嘹亮……

山木无言,方志敏以“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初心和精神,为革命创立的卓著功勋,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赣东北山区的阳光洒在红十军作战室墙壁上泛黄的图纸上,映亮了标注图上的一个个地名。这张作战地图,标记了方志敏在对敌斗争实践中学习战争、学习军事,指挥红十年以游击战为主,在有利条件下也打中等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

立时,在我脑海中展现一帧清晰的画面: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围点打援,截断给养;“扎口子、打埋伏、斩蛇头、切尾巴、打小仗、吃补药”;首创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

道路,是一个特别的意象,也意味着方法。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浪,方志敏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入夜,闽浙赣省委方志敏办公室。微弱的煤油灯下,方志敏愁云笼罩心头。原来,“立三路线”时期的中央发来指令,指令红十军“攻打九江,配合其他各路红军,饮马长江,会师武汉,夺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方志敏思虑再三,回复中央,红十军兵力少,难以攻克敌人重兵据守的九江重镇。但他的正确意见未被中央采纳。

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方志敏巧妙抵制“左”倾冒险主义在回复“中央的决策是对的,但我们行动要一步步地来”的同时,叮嘱红十军军长周建屏:“军事行动要相机行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运动战中伺机消灭敌人。

大道之行,壮阔不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红十军采取牵牛鼻子策略,长驱赣北,连克乐平、鄱阳,在取得了“江桥大捷”这一轰动全国的九江外围战胜利后,胜利回师赣东北。

回首历史,才能看得真切,在革命艰难岁月里,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革命实际相结合坚强党性,正是红十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既山雄有脊,房固因梁。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展柜里,陈列着一张长条形的红色股票。股票呈上方印有“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中间印有“壹圆股票”,并加盖银行的红色印章;在印章两边印有“本银行股息周年六厘计算,每年年终结账,营业盈余除开支费用及股息外所有纯净红利照股分派,次年1月凭票领取”的蓝色字迹。这字迹印刻在共产党人克服困难,坚定前行的道路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凝视着红色政权的第一只股票,方志敏的话仿佛在耳畔回响:“想出许多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困难。如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方志敏将滚荡炽热之心投入到根据地建设中。他在苏区创办了第一家具有国营、合作经济和私人资本多元性质的经济体“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后发展为“闽浙赣苏维埃银行”);在苏区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的贸易路线,把多种经济成分搞得“火火”的,把增收渠道搞得“多多”的,苏区建设欣欣向荣,还给予中央苏区数百万元经费支持。

生命无法不朽,但可以创造不朽。翻开《赣东北苏区创立的历史》,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惊涛骇浪,方志敏都从容应对,艰难求索,负重前行,根据地全盛时期发展成拥有近50个县,100多万人的“红色海洋”,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六大战略区之一,它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样,是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化的开篇之作。

沧海横流显本色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

73年前,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多程度上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献身精神。”

“党有指示,虽死不辞。”1934年10月,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方志敏新组建的红十军汇合(1933年1月,红十军调入中央苏区支援第四次反“围剿”),合编为红十军团,由方志敏以“之决心意志,率领北上抗日。”

但这一路格外艰难。伫立在葛源乡时任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大将的旧居前,我想起了粟裕大将生前在《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文中的回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路经皖南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损失严重。方志敏同志和我商定,部队立即撤返赣东北根据地。在浴血奋战中,方志敏和我等人率领先头部队1000人,突出重围,到达安全地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部队在整休时发现,主力红军没有突出重围。身为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毅然决定:由粟裕率先头部队立即前进,自己重返包围圈接应主力部队。

在今天,陈家湾的大山深处,依然回荡着方志敏与粟裕两人分手时气壮山河、日月可鉴的对话。粟裕说:方主席,你是一军之主,我是参谋长,我留下接应主力红军!方志敏斩钉截铁说:粟参谋长,主力部队还在后面,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他毅然转身回队,谁也想不到,方、粟两位生死与共战友分手,竟成永别。

英雄身上舍生取义的伟大抉择、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是战旗不倒之根本。1935年1月17日清晨,重蹈火海后的方志敏,指挥红军官兵以无比坚定、无限忠诚和誓死与敌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突围血战,鲜血当红了大地。

时值隆冬,敌军前封后堵,形势万分危急。当饥寒交迫的部队经过一片竹林时,方志敏眼前一亮,顿生感触,对官兵们说:“你们看,这些竹枝被冰雪压得多苦!可是它们依然坚强不屈!”他随即用竹枝在雪地上写下《咏竹》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生死存亡关头,方志敏借诗咏志,表现出一个革命者不折不弯、临危不惧的大无畏气概,极大鼓舞和激励了将士们的战斗激情,红十军团官兵们用铁血军魂、鲜血和生命,奋勇血战,冲出敌军的一道道包围圈。

向历史深处回望,当红十军团进至德兴县港头村时,被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于怀玉山地区。经七昼夜顽强战斗,红军指战员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1935年1月29日,在玉山县怀玉山高竹坑,方志敏不幸被搜捕。

穿越时光隧道,我恍惚回到了八十七年前,当年方志敏被捕时的情景。两个国民党士兵,满肚子热望在方志敏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谁知从方志敏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曾写到:他们猜疑我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手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信。可事实却让他们失望了,方志敏身上除了一只自来水笔和一块怀表,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为了革命事业,我们连生命都可以奉献出来,还会在乎那几块花边(银元)?”正如方志敏在《清贫》中所述,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方志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经他手的钱不下几千万,从不挪用一文钱。

晚风秋雨,淅淅沥沥,枝头檐下,滴不完的泪珠。方志敏的母亲凭窗凝神,面对淒清院落,禁不住愁肠百结。方志敏从小学到大学,连本带利,就欠债700元之巨。儿子参加革命之后,家又被敌人烧劫十余次。

这时,邻里乡亲劝方母,你去找担任赣东北信江8县苏维埃主席的儿子讨些钱度日,老人也觉得儿子的饷银当姆妈的理当用得。于是,她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找方志敏要饷银来了。

望着瘦弱憔悴、已渐渐苍老的母亲,方志敏内疚而诚恳地对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有。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开头,我们每日的饭钿才七分呢!”方母听了,说:“晓得了,晓得了。姆妈这一趟没有白来,明白了仔是当穷人的主席,我苦点也舒心啦!”

方志敏的家国情怀是无私的,更是一种大爱。

犹记得,在怀玉山侦察突围路线时,吃了百姓家的玉米饭,临别时,方志敏还用自己的望远镜和红军袋抵押作饭钱。百姓记住了他的目光,青山留下了他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铮铮铁骨傲青松

对共产党人来说,有了良好的初心,还需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来使初心久经考验而不变,历经磨难而不衰。在这一点上,方志敏的“初心”,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初心”一样,他们是心心相印,交相辉映。

正是有了这样的“初心”,当国民党当局在上饶公共体育场举行“上饶各界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时,戴着手铐脚镣的方志敏,在台上昂首挺立,正气浩然,观者无不暗暗惊叹、敬佩。

几天后,国民党在南昌同样举行“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目睹现场的一位美国记者曾这样报道:“戴着手铐脚镣的方志敏被用装甲车运到现场。他在大批士兵押解下露面。没有一人欢呼,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是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毫无畏惧神色的人的尊敬和同情。他被匆匆带走,因为人群的这种沉默使当局感到十分可怕。”

正是有了这样的“初心”,从被俘的那一刻开始,方志敏就抱定了“以一死以谢党”的决心。生死关头他坚守信仰,面对威逼利诱,展示铮铮铁骨,即使到了生命最后时刻,依然为理想放歌。一生只为一事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

在低矮潮湿的牢房里,方志敏拖着沉重的脚镣,披着薄薄的粗布大衣,凝视囚室窗前一小块铅灰色的天空。他想“一个革命者,牺牲生命,并不算什么稀奇事”。当下最要紧的是尽快把革命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狱中斗争情况和自己的建议意见报告给党组织。

正是有了这样的“初心”,在生命的最后6个多月的日子里,方志敏夜以继日,奋笔疾书,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化成了血铸的《可爱的中国》《清贫》《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等16篇约14万字的文稿。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流淌在方志敏绝笔字里行间的,是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摧的信仰!

新中国成立后,被方志敏教育和感化过来的看守回忆当时的情景:囚室里的灯光彻夜不息,病中的咳嗽声时起时伏,方桌的边沿被磨得油亮,床头的墙洞内堆满了文稿……

凝视这一页页发黄纸片上铿锵有力的笔迹,我耳际响起了方志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方志敏激情澎湃的自白和宣言,穿越血雨腥风,穿越南征北战,穿越峥嵘岁月,穿越历史的星空,今天聆听仍觉荡气回肠,振聋发聩:他对党的感情披肝沥胆,对主义的忠贞坚如磐石,对信仰的坚定矢志不渝,对初心的固守彻入肺腑。

1940年,远在重庆的叶剑英看到辗转而至的方志敏文稿,感慨万千,奋笔写下“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赞誉方志敏为当代文天祥。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1935年8月6日,方志敏从容不迫,一路志高敏言,正如他的名字一般。他最后看了一眼,他深爱的中国,用尽全身力气将他最响亮的口号喊了出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一声枪响,方志敏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这位被毛泽东称赞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用三十六岁的青春祭奠了心中的宏伟事业。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三十六岁,是人生重要节点。照古人“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三十六岁还可困惑。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方志敏和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等几位三十六岁的革命家视死如归,义无反顾,慷慨捐躯,只因坚信“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们是理想的殉道者,社会的探索者,主义的践行者,是伟大的爱国者,无畏的革命者,无私的牺牲者。

万千忠骨,万千热血,感人心者,是灼热的信仰信念,是属于这个政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心史心声。

马克思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志士先驱虽已长眠,但留给后人的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世代长存,永不磨灭。

斯人已逝。在当年方志敏筹建的葛源列宁公园里,方志敏当年亲手种下、象征革命必定胜利的梭柁树今已亭亭如盖。“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对他说:您在敌人大牢里用心血和生命描绘的“可爱的中国”,已经“活跃跃”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且“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中华民族也已经“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

盛世如斯,不仅如您所愿,更超您所愿!(作者为《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游新闻
上游新闻
重庆“门户级”新闻客户端
185389文章数 5785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