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巍巍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孕育了万物生机。为揭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开设“秘境寻踪”专栏,在这里,我们将跟随科考人员的脚步,向地球的第三极出发,深入人迹罕至之境,探寻隐秘生灵,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川西地理上位于横断山脉东段,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川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崇山峻岭、深壑陡壁、湍急的河流、广袤的草原、威严的冰川和汩汩清泉。巍峨绚丽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藏彝羌文化令无数游客着迷向往。
该地区海拔仅次于青藏高原,山谷毗连,形成很大的海拔落差,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明显的季节和昼夜温差以及典型的地质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和民族文化。由于地势险峻,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使这里的生物逐渐进化出非常特殊的适应性,成为动物、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誉。
2021年10月10日-11月5日,安徽师范大学陈中正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蒋学龙团队共同对川西小型兽类进行了实地考察(科考队员:陈中正、裴枭鑫、普仕东、普仕春和司机乔启华),本次科考路线为天全县-康定市雅拉乡-雅江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木里县-盐源县-美姑县,全程约4000km。
考察样点和调查轨迹
10月10日,在满足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后,科考团队乘高铁从安徽芜湖出发前往成都。10月11日科考队员来到四川省林科院,在刘少英和廖瑞老师的帮助下对本次科考线路和样点进行了细化,并补充了野外所需物资。
10月12日早上,我们与司机汇合后出发前往第一个站点—天全县二郎山。二郎山以陡峭险峻、气候恶劣闻名,这里是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道咽喉险关,被人们称为“天堑”。二郎山常年多雨、浓雾、泥石流、滑坡不断,交通十分不便,但这也间接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下午一点多科考队伍到达天全县城,匆匆吃过午饭继续前往二郎山。越接近二郎山天气愈加阴冷潮湿,我们下午4点左右到达本次的第一个调查区域。伴随着绵绵细雨我们开始选择调查点布置陷阱。每个科考队员肩负两个超过10kg的工具包,攀爬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人为干扰很少,这里的山坡没有任何小路可走,我们只好在湿漉漉的林间穿梭。晚上6点左右结束了陷阱布置的工作,在天黑前返回到了附近的村庄住了下来。
二郎山的林下生境
第二天一早,我们匆匆吃过早饭便前往采样点检查陷阱和补充诱饵。由于草木茂盛且没有任何路线,我们布置的陷阱都埋没在草丛之中,还有一些鼠夹被带跑,因此检查陷阱的工作对我这种新手亦是一项难题。首次进入这么原始的山林,行走已经非常艰难,还要在如此陡峭的山坡上进行作业,着实紧张。户外工作完毕以后我们便驱车回到住所对标本进行拍照、测量、取样并现场制作观察标本。对于新手而言,标本制作非常困难,一个不小心就会使标本“漏洞百出”。刚开始做的标本外形十分丑陋,经常成为大家的槽点。想起师妹曾对我说“那只老鼠到了你手里也是倒了大霉了”,也无力反驳。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第三天到了转点的时候,雨也一直未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十分泥泞。为了不耽误下午在康定县布设工具,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上山收取工具。泥泞的路上走路已很困难,再背负着20多斤的设备下山更是不易。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免不了脚踩的树枝或草堆会踩塌,摔屁墩儿更是家常便饭。大约在十点,一个个“泥人”从林中回来,驱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康定。
二郎山泥泞的山路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刚穿过二郎山隧道立马感受到了雨过天晴的感觉。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阳光,大家心情顿时开朗起来了。在康定,有高大的骏马,成群的绵羊,悠闲的老牛,湍急的河水,香醇的酥油茶和美味的青稞饼。在这里主要覆盖着灌木和稀疏的次生乔木,植被稀疏,气候干燥。虽然这里海拔仅3000米左右,但高反的感觉却比其他高海拔还要强烈。在此工作两天,我们虽然遭受冷风、细雨和高反的影响,但康定的热情和神圣更具有感染力。每到晚上,小小的院落里都有篝火燃起,豪放的老板准时展示他“专业的歌喉”。
浮云不与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10月16日中午,考察队伍来到雅江县。雅江是中国最小的县城,不到5米的马路,旁边就是湍急的雅砻江水和高耸的山峰,沿途山壁写满了六字真言,极具藏族文化的特点。由于雅砻江周边都是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度很差,很难找到合适的样点进行工作。我们花了将近2个小时才在找到一处较为合适的生境。但从公路到工作点需要趟过一条湍急的河流,冰冷湍急的河水为也成为这次科考我们最为难忘的回忆。记忆尤为深刻是在第一天放置陷阱的时候,原本阳光明媚的天气突然转变,下起了冰雹,山上没有遮挡,我们只能背靠着大树以躲避冰雹的击打。好在冰雹就持续了十几分钟,但由于其影响,下山后河水浑浊且更加湍急,原来布置的垫脚石也都看不清在哪了,只好趟着浑水渡河。因为我没有经验,脚下打滑,差点没被冲倒。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0月18日结束雅江的工作,我们沿着318国道前往巴塘,这里被认为是的318国道四川最美路段。我们沿途打卡了姊妹湖,穿过了理塘草原,看见成群的旱獭在洞口晒太阳,其中美景无法用语言形容。
天空之城-理塘
巴塘姊妹湖
巴塘的“草原”和若尔盖以及甘南的草原有些不同。可能是季节或者海拔的原因,这里的草比较枯黄矮小,也没有成群的牛羊马游荡。在巴塘,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较好的生境,由于是干热河谷生境,植被大都是矮小的灌木,就连农家院子里出墙的苹果都长得非常的小巧。我们在离县城40多公里外选择了一处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开始工作。这里山石比较陡峭,只能顺着石头往上爬,一路上布满各种各样带刺的灌木,工作回来后浑身都是小刺,手上也留下了一条条细小的伤口。
巴塘工作点生境
10月20日,结束巴塘的工作后我们驱车赶往稻城。作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茅十八口中的蓝天、白雪、金草地的代言,稻城有太多的传说,让我们十分兴奋。由于季节在深秋,远景一片金黄林海落入眼眸,近处成片的玛尼堆为过往行人祈福。
我们在稻城工作了4天。在我们到达第一个样点—桑堆镇时,一只隐纹花松鼠恰巧在小溪旁饮水,呆呆地望着我们,毫不畏生,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但是在每天经过的路上,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两只被车辆撞死的野兔,也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干扰正在严重影响动物的正常栖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今后去思考。桑堆镇海拔4000m左右,由于天气寒冷,当地人10点左右才起来准备早餐,我们早上要饿着肚子前往样点。在我们临走的前一天,山上下起了雪,还好积雪不深,我们抓紧取回采集工具后,立马赶往下一个采样点。由于任务的紧迫,我们并没有去稻城景区,但沿途欣赏了尊胜白塔的庄严,感受到了俄初村关卡处藏族同胞的热情和淳朴的笑容。
早晨的桑堆下起了雪
稻城尊胜白塔
稻城沿途的金黄林海
10月24日,结束了稻城的工作,我们驱车前往木里县。我们一路见到了广袤的草原,原稻城的海子山地质奇景和奇妙的兔儿山,属实是江山如此多娇。由于山高路远,我们整整赶路 11个多小时直至晚上8点多才赶到木里县城。
科考队员路边野餐
科考队员摸黑赶往木里
奇妙的兔儿山
在木里县,我们与昆明动物所张涛博士带领的鼢鼠调查队伍会合,在木里进行为期4天的考察。在蚂蝗沟采样点,我们每天都踩着路边的独木桥到小河对面,由于季节的影响,嚣张的蚂蝗并未如期而至,在这个点比较顺利地度过。在长海子-洛呷山采样点,公路损坏得很严重,我的样点选在马路下面的山沟,每次下去都要踩着摇晃的石头,山沟里松软的泥土时不时将靴子埋陷。低温来得比较突然,鲜绿的草木披了一层薄薄的碎冰,松软的泥土上铺上了淡淡的白霜,调查完后手脚都冻得没有知觉。因为山里没有信号,每次工作完只能站在冷风中等待司机师傅的到来。
木里考察完后,10月29日,我们来到凉山州盐源县开展考察。盐源有“苹果之乡”的美誉,气候十分干燥,地势相对平坦。我们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此地的调查,也品尝了当地非常美味的且价格实惠的苹果。
10月31日,我们离开盐源驶往本地考察的最后一个点—凉山州美姑县。从盐源到美姑县有300多公里路,我们从早上8点左右收完野外采集工具,立马赶往美姑。沿途山路崎岖,山上垭口一直下雨,又多大雾,直到晚上6点多,我们才到达美姑县城,队员们很是疲惫,随便吃点晚饭,就各自回屋休息。
去美姑县的垭口上大雾弥漫
第二天一大早,县城的雨已停,我们吃过早饭立马往采样点赶去,希望在雨来之前结束野外工作。来到山下才发现山里的雨雪好像从没停过,泥泞的山路让我们一路上担心会不会陷车,还好师傅技术非常好,晃晃悠悠接近一个小时总算来到了山顶垭口的采样点。可是垭口风大,飘着雪花,下面又是稠密的矮竹林,上面已积了很多雪,看着来时的路,真是进退两难。大家商量了下决定还是克服一下,按原计划开展工作。就这样我们分别背着装备钻进了稠密的竹林,竹林里面阴森的环境使记忆深处恐怖的画面时常浮现在眼前。两个小时后,队员们总算布设完装备钻出了竹林,但浑身已经湿透,一个个手红通通地直哆嗦。这时雪也停了下来,我们看到垭口树叶黄绿相接,云雾腾升的美景,有点误入仙境的感觉,也真切地领悟到“想看美景,必登险峰”之意。经过两天艰辛的工作,我们收获颇丰,获得了实验室紧缺的一些样品,为这次科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上山途中崎岖的山路
雨雪过后,山中恍如仙境
此次考察中,科考队从成都出发,西至巴塘,南到盐源一共跨越了5个州市,翻越多个5000米的高山,调查海拔跨度超过4000m,期间遭遇了暴雨、冰雹、大雪、大雾等天气。25天的野外工作里科考队日平均工作接近12小时,几乎每天都要经历赶路—选点—布置陷阱—收样品—制作标本—准备材料等工作。在实验中,队员们不仅要面对野外的各种突发状况,还经常要挑灯夜战。但科考队全体人员从无抱怨,齐心协力工作,最终采集小型兽类30余种,圆满完成了本次的考察任务。本次科考工作为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小型兽类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基础数据。
野外工作日常
调查区域的主要生境类型
野外拍摄的部分小型兽类照片
科考队员在木里县长海子留影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