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于1924年6月16日开学。一批批革命精英在孙中山先生“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哺育下,经过新型的军事、政治教育,成长为优秀的军人。黄埔师生的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其毕业生包括本校、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二十三万余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洛宁县位于洛阳西部,古称永宁,民风彪悍,崇文尚武,人才辈出。然而解放前交通闭塞,教育落后,革命风气传播较慢,虽为民国时期的兵源大县,却仅有少量富户子弟始能走出家门接受先进教育,故黄埔军校11期前,时至今日,没有见到洛宁籍同学相关资料,仅有11期-23期洛宁籍本校25人,七分校52人,第一分校军官训练班第三期2人。笔者为洛宁县黄埔后代,本着眼见为实的原则,整理洛宁籍黄埔同学史料,受资料和视野限制,其他分校同学资料尚没有收集到,恳望黄埔后人及热心人士、知情人积极提供相关资料,使洛宁籍黄埔同学史料日臻完善,黄埔先辈抗战业绩得到存续,英名得以流传千古。
黄埔军校因校址改变,在大陆有黄埔、南京、成都三个时期。有9期在南京入学或毕业的学生,即五至十三期,是黄埔军校史上一个重要时代。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前夕,黄埔军校迁到成都,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出大陆前没有再变更校址,历时长达11年,即有十四期至二十三期,共10期。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陆的历史。本期仅介绍黄埔本校洛宁籍同学资料。
黄埔第十一期(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
贺实(贺崇曾)(1915-1997),开封现代中学毕业,洛宁县河底镇人,赴台。
李克勤(1914-2004),河南洛宁王范镇万兴亨交,赴台。
黄埔第十三期(1936年9月1日至1938年9月16日)
张庭润(祥甫),洛宁城内成兴楼转交陈吴镇
黄埔第十六期(1938年10月至1940年12月25日)
张序烈(1911-1999),洛宁城内松茂永转(城郊乡西经局人)
段颉刚(1916-2012),洛宁县王范镇人,赴台。
曹绍建,河南洛宁西山底邮局转张沟村
张刚夫(保则)洛宁陈吴镇大合城号转,赴台。
崔景璋(诚朴)马店镇恒昌和转虎庙村
郭宗泽()洛宁余庄镇永兴德
张景苍(1920-1972)洛宁王范镇天昌德,王范人
刘秀生 洛宁县长水镇
乔明伟 洛宁王范晋豫生转上戈
毕满祥〈灿武〉〈1916-1947〉洛宁县王范镇六合楼(城郊乡张坡村人)
黄埔第十七期(1940年4月15日至1942年4月12日)
任自明(希哲)洛宁县余庄镇泰和长转交桥上村
王化棠(循南)马店镇广生堂(太平庄人),赴台
张宣德(化民)洛宁城内成兴楼转交王召寨
吴中良(保民)洛宁第三区东南村五桂号
赵连治(民亭)洛宁王范镇同庆协转
吴连杰(俊庵)洛宁县西北隅中盛街
程广豪(子杰)洛宁第一区大宋里东宋街新兴泰转交程家庄
黄埔第十八期(1941年4月1日至1943年2月)
刘景彩(中天) 洛宁城内泰生楼转草庄村
黄埔第二十一期(1944年6月1日至1947年8月22日)
尚鸿勋(涤生)洛宁城北寺沟村
山保中 洛宁东街城兴隆交北王村
马鸿亮 王范镇油坊院马家
黄埔第二十二期
张海顺(苇) 河南洛宁涧口镇中心小学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