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在网上发布了一条 1 分 44 秒的短视频。
很快,这条视频就上了热搜。
许多人好奇,视频中那个衣着普通、面相朴实的女人是谁?她凭什么能登上联合国妇女署的演讲台?
其实,她只不过是一个在河南南阳淅川县薛岗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妇。
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她曾经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生计奔波,终日在泥泞暗淡的生活里挣扎。
唯一不同的是,她会写诗。
所以,她身上的标签不只是“农妇”二字,而变成了“会写诗的农妇”。
正是这个与众不同的标签,把她从生活的泥泞中慢慢拯救出来,也一步步推动她登上联合国妇女署的演讲台。
(韩仕梅演讲海报)
她叫韩仕梅,今年51岁。
写诗,是她不幸的人生中唯一的光芒。
只要她一写诗,一进入自己设定的意境,所有被现实加诸在身上的重压都得到释放,黯淡的生活就有了光亮。
为了这一丝丝的光亮,她夜以继日地书写着自我,试图用灵魂的自由遮蔽眼前的苦难。
在网上发布的 300 首诗里,“囚”、“倦”、“心碎”、“痛”……成为韩仕梅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字。
有人问她:“诗里怎么有这样多的愁绪?”
这本来就是她自己呀,她丝毫不掩饰内心的苦楚。
她总结自己这一生的不幸,都是从母亲的包办婚姻开始的。
直到母亲离世,她也没能原谅母亲。
1971 年,韩仕梅出生在河南。
而她的到来,父母并谈不上什么喜悦。
甚至,在她刚出生时,母亲就差点把她“塞到尿罐子里淹死”。
在思想落后的农村,要毁掉一个女孩子的理由很简单:
不能传宗接代,娃儿多养不起,哭声不对、胎位不正、身上有胎记……
反正孩子来得不在父母心眼儿上,来得不是时候,不稀罕自然不心疼。
趁没有感情,怎么能让他消失怎么算。
在当地有个说法:后背朝上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不孝顺。
很不幸,韩仕梅就是以这样的姿势来到了人间,她自然入不了母亲的眼。
是父亲的反对,让韩仕梅活了下来。
这场初来人间的“浩劫”,为她此后的不幸人生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母亲强势,父亲软弱,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
小时候,韩仕梅很喜欢看书。
家里有个箱子,里面装着《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全是小说。
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韩仕梅就去翻箱子,把那些书拿出来仔细地看。
韩仕梅回忆说:“看上瘾了。”
韩仕梅排行老五,她是家里读书时间最长的孩子。
上学时,韩仕梅功课优秀,特别是作文,写得特别好。
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朗读她的作文,号召同学们模仿、学习。
初二时,因为交不起 18 块钱的学费,韩仕梅只能辍学回家。
回到家的韩仕梅,每天就在家里织毛衣、纳鞋底、压面条,有时候也扛着锄头下地干活。
(韩仕梅<左>和三姐)
因为家庭贫穷,三个姐姐到了适婚的年纪,都被母亲“卖”给了周边村子里的老光棍当媳妇。
母亲要了 400 块的彩礼钱,把大姐嫁给了大她八岁的男人。
结婚前,大姐连那个男人的面都没见过。
二姐嫁的男人死得早,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拖着年幼的儿子在婆家一直没改嫁。
爷爷去世的时候,没钱安葬,母亲匆忙给三姐说了一门婚事,就这样简单地把她嫁了。
在韩仕梅的心里,母亲就像农村里看猪娃子的一样,只要能卖出去的,都给你卖了。
她从不考虑女儿们过得好不好,会不会幸福。
只要男方愿意出钱,她都愿意将女儿嫁给他。
原本,韩仕梅已经做好被母亲“卖”掉的准备。
母亲突然对她说:“以后你的婚事,自己选择,我不干涉。”
那一刻,她以为自己是幸运的,她可以拥有爱情,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
却不曾想,19 岁那年,有媒人上门说媒。
母亲还是因为 3000 元的彩礼钱,背弃了自己的承诺。
相亲时,媒人告诉韩仕梅:“如果不愿意可以回家。”
韩仕梅看了一眼沉默不语,目光有些呆滞的王中明。
她觉得这个男人不好,何况还比自己大好几岁。
她对母亲说:“妈,我不愿意。”
结果,母亲劈头盖脸地骂了她一句:“就你这鳖样,还捣蛋呢?”
韩仕梅不是没有反抗过,哭过,闹过,甚至为了改变母亲的想法也逃过。
可母亲说一不二的强势性格,家里没人能赢得过。
最终,她不得不选择认命。
那时候,家里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也到了说媳妇的年纪,家里需要盖房子。
种种原因之下,她听从了母亲的安排。
她告诉自己:“人生也就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
在 90 年代初的落后农村,子女的幸福跟生活的困窘比起来,是那么的不值一提。
结婚后,本以为等待自己的是丈夫的温柔体贴。
却不想,前面竟是无尽的深渊。
原来,丈夫家里送的 3000 元彩礼,全是借来的,有一部分还是高利贷。
结婚没几天,要债的人就来了。
她也想过一走了之,可一想到花了人家那么多钱,就这样走了良心不安。
她说农村里有句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扁担挑上走。”
自己认命了。
(韩仕梅和儿子)
后来,为了还清债务,韩仕梅养猪、养牛、养鸡、养鸭、种地。
在工地上帮人打桩子,卸钢筋,扎钢筋……
不管是男人干的活,还是女人干的活,只要能挣钱,她都能干,也都干过。
她用两年的时间,连本带利还了 4800 块钱。
可村里人闲话多,不但很少有人夸她能干,反而认为她一个女人,不应该事事做主,而应该以夫为天。
在落后的农村,丈夫就是一个女人的天,一个女人怎么能大过天呢?
韩仕梅又何尝不想,自己的丈夫能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但事实上,他撑不起,总不能让家塌了吧?
她只有委屈自己,做这个家里的天。
每当韩仕梅向别人讲起自己的故事时,她总是笑着说:
“是我自己花钱买了我自己。”
她像无数农村妇女一样,用单薄的肩撑起了一个家。
结婚第二年,韩仕梅怀上了孩子。
因为肚子大,常常只能一条腿跪在地上干活,而丈夫根本没问及过她的感受。
回忆过往,韩仕梅有数不尽的心酸:
“有一次,我给地里干活的王中明送饭。
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泥地里粘鞋,走一步,鞋就掉一下。
他就那么干看着,指望不上他帮我。”
最刺痛她的是,儿子稍微大点时,她上午要出去干农活,中午回家做饭。
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着路,吵着要喝奶。
在家看孩子的丈夫就在一旁看着,绝不会主动伸手帮自己一把。
这个画面一直深深地刻在韩仕梅的心底。
女儿快出生时,韩仕梅还在地里跪着薅草,连早饭都没吃。
同村 12 岁的小女孩看她可怜,摘了自己家的两个甜瓜送给她。
回忆当年的场景,她变得有些哽咽:“那一刻我好感动,她那么小,懂得心疼人,老头子几十岁了,连个体贴都没有。”
丈夫王中明整日不在家,每天只知道在镇子上给人摆摊剃头,剃一个头五块钱。
如果没有生意,他就去茶馆里赌博。
欠钱了就回家,不然就一直赌。
韩仕梅除了干活,还得帮丈夫洗衣做饭,生儿育女,一个人守着这座叫“家”的空城。
甚至,还要帮沉迷于赌博的王中明偿还赌债,而输钱早已成为丈夫的家常便饭。
丈夫撑不起家,心里的痛怎能是三言两语就诉说得完的。
婚姻带给韩仕梅的不是新生,反而是人间炼狱。
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被丈夫糟蹋了。
(韩仕梅丈夫)
她在诗里这样写到:
和树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苦;
和墙生活在一起,不知有多痛。
每当有人问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触?
韩仕梅总直截了当地说:“树是丈夫,墙也是。跟他说话像对牛弹琴一样,他听不懂你。”
韩仕梅认为,自己需要的是一个知冷暖、懂自己、爱自己的人,不是木头不是墙。
得不到丈夫的回应,她只能将一切写成诗,用文字来诉说自己的悲哀。
写诗成了韩仕梅唯一表达自我、发泄情绪的方式,这束光,照亮了韩仕梅的中年。
2007 年,儿子上大学,交不起学费,四十几岁的王中明才“改邪归正”。
他开始去工厂里打工,挣来的钱悉数上交,破天荒地开始自己洗衣服,试图改变自己。
可没坚持几天,他就放弃了。
而韩仕梅早已不对丈夫抱有期望。
2020 年 4 月份,韩仕梅自己摸索着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写的诗。
尽管看上去很粗糙,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年风”。
但凭借着文字的真挚、朴素的情感,韩仕梅打动了一群与她素不相识的人,许多人默默地关注着她。
韩仕梅说:
“自己好像上瘾了,每天大晚上,想着想着,就会再弄一首。
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会高兴、快乐,没有拘束,自由自在。”
(韩仕梅)
在夜里,她写下夜的凄凉:
是谁心里空荡荡,
是谁心里好凄凉,
是谁脸颊泪两行,
是谁总把事来扛…...
面对未来,她做好了迎接光芒的准备:
我已不再沉睡,海浪将我拥起;
我奋力走出雾霾,看到清晨的暖阳;
哪里不再有黑暗,只有万道光芒;
我看到了黎明,看到了希望。
许多网友称她为“现代李清照”。
韩仕梅一脸真诚地说:“我跟李清照比,天上地下。
李清照出自名门,父亲是京城的官,看我这破烂人家。”
邻居朋友打趣她现在是小有名气的诗人时,她一脸谦虚地说到:“我写的不是诗,只是‘顺口溜’。”
对许多人而言,或许韩仕梅的诗词,写得并不好,也没有词牌韵律。
但比起那些华丽、文绉的语言而言,更打动人的是她在为自己发声,用她那最真挚的情感在呼救。
她的诗里,藏着一个女人的对婚姻的绝望,能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中年女人的觉醒和不甘。
难以想象的是,几十年的婚姻都没给韩仕梅带来快乐,一部手机却做到了。
她每天上网写诗,越写越多,越发不可收拾。
渐渐地,她在网上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不少人关心她的婚姻,韩仕梅的生活正悄悄地发生改变。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韩仕梅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妻子、母亲、女儿。
在这里,她找回了那个曾经被迫丢失的自己,自由自在地倾吐着内心的呼声。
不知不觉间,她变成了网络红人。
不少人称她为“坐在田垄上的野生诗人”,这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2021 年,韩仕梅被多次邀请参加线上读诗活动,更多的人主动联系她。
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光大大小小的采访就有近 30 次。
后来,她的家成了“新闻现场”。
她被拍进纪录片,写进大学生的毕业作品里。
(韩仕梅)
不仅如此,她的诗还被发表在《新工人文学》杂志上。
她高兴地说:“开心死了,从没想过自己能被认同。”
通过网上写诗走红后,关注韩仕梅的人越来越多,而丈夫王中明似乎感受到了一股危机。
只要一看到韩仕梅玩手机,他就会凑过来,盯着韩仕梅的一举一动。
有几次,趁着韩仕梅不注意,他悄悄地将韩仕梅手机里常联络的人删掉,拉黑。
甚至,有记者上门采访,他会出口骂人、驱赶,摔打机器设备。
只因为有人告诉他:“韩仕梅跟外面的人接触多了,指不定哪天就跟人跑了。”
韩仕梅只要出去的时间久了,他就会不停地打电话催促。
面对丈夫的举动,韩仕梅越发难以忍受:“我是个人,不是件物品,我需要自由,渴望自由。”
像囚犯一样的生活,让她觉得喘不过气。
韩仕梅一直想要离婚,无奈丈夫王中明从未答应。
2021 年 4 月,韩仕梅决定请律师帮助自己起诉离婚。
村子里传遍了她要离婚的消息,议论四起。
有人说她不要脸,有人说她外面有人了……
在农村,世俗的眼光要比城市更重上几分。
传统的农妇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有一儿一女的牵绊。
一旦将离婚说出口,总会有人啐上几口唾沫星子。
离婚的事在家族中传开了,亲戚朋友轮番上门,给韩仕梅做思想工作,希望她不要离婚。
面对所有人的反对,韩仕梅反驳:“你们不是我,不知道我过的是啥日子。”
这一次,她铁了心要离。
即便丈夫一次又一次地向她保证自己会改,会爱她、懂她,会好好对她。
韩仕梅也只是淡淡地笑着:“你说的话,从来没有算数过。”
自己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再也唤不回那颗凉透的心。
她决绝地说:“心如果凉了,就再也捂不热了。”
(韩仕梅和余秀华)
韩仕梅尝试着跟王中明谈判,她说:“网络上余秀华离婚时,给了她老头子 15 万,我给你 20 万。”
王中明说:“300万也不离。”
和平离婚,在韩仕梅看来,希望并不大,她只能选择再次起诉离婚。
只是,何时才能达成这个愿望,她不得而知。
但她绝不沉睡,就像她在诗里写的那样:“我已不再沉睡,海浪将我拥起。”
2021年11月25日,韩仕梅受联合国妇女署邀请去北京演讲。
在“国际消除妇女暴力日”这一天,她参加“与她并肩,携手同行”宣传倡导活动。
和她坐在一起的有人民法院的法官、荷兰驻华大使、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副总裁。
她仿佛看到了一束光,正在照亮自己。
原来,有这么多的人都在关注着婚姻里那些不幸的人。
这次北京之行,激起韩仕梅心里的波浪。
她第一次真实地看到了,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长城、故宫、天安门广场。
外面的世界,比她想象的还要精彩、美丽。
韩仕梅常常想,如果没有这场包办婚姻,自己的人生会不会出现爱情?
如果当初不辍学,她会不会像网友说的那样,成为一名大作家?
韩仕梅前半辈子几乎没有出过村子,出名后,很多诗友说她应该多跟外面接触。
她总说,一定会的。
但她想先供女儿上完大学,再出去看看。
这段不幸的婚姻,并没有磨灭韩仕梅对幸福、对爱情的向往。
在她的内心深处,依然有关于“爱情”最美好的结局:
没有你的日子里,夜是那么漫长;
我数着星星数着月亮,泪滴打湿了衣裳。
没有你的夜晚我心无处放,
在霓虹灯闪烁的十字路口仿徨。
韩仕梅跟女儿谈离婚时,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她和女儿聊天。
“王欣悦,我要找到一个知我疼我爱我懂我的人,管你也管你哥,我就把自己嫁了。”
“那不好找。”
“也许老天可怜我,就让我找着了呢。”
三十几年的婚姻,让韩仕梅意识到,感情里,最重要的是相知相爱。
而这些,是她和丈夫一辈子都没能拥有的。
(韩仕梅和丈夫)
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憧憬,韩仕梅在内心深处孕育着:
没有灯光,望着漆黑的天花板;
每天晚上身边躺着一个大萝卜,
我好想搂着一个活鲜鲜的肉体,
感受一下人间烟火。
在网上,也有人追过韩仕梅,但都被她拒绝了。
她觉得现在自己还没离婚,不该犯这样的错。
而那些轻易就对她说“喜欢她,爱她”的人,在她看来,都是不踏实的人。
她真正心仪的,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她明白自己只是普普通通的妇人,为了家庭她应该继续忍辱负重;
但她又想要任性一次,为了幸福她应该勇敢一点。
为此,韩仕梅说到离婚,总是叹息着说一句:“离婚,他可怜;不离婚,她可怜。”
如果不离婚,那自己将继续在无爱的婚姻里煎熬着;
如果离,未来的王中明该何去何从?
而大多数的女性恰恰都选择了后者,继续牺牲自己,奉献一生。
韩仕梅犹豫着。
作为在婚姻里摸爬过一遭的过来人,韩仕梅说:
“女孩子,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爱的,他也爱你的人结婚。”
那才是婚姻的初衷,才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韩仕梅读自己写的诗)
总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不幸的婚姻能容忍大半辈子。
但在年过半百的年纪,却坚持不下去了呢?
有人觉得她矫情,一位普通农妇,生活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吗?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农妇,辛苦操劳半生,撑起一个家,为子女奉献,为丈夫付出,却不曾为自己活过。
韩仕梅的故事,是多少中年女性的生活写照,在无爱、冷漠、压抑的婚姻中备受煎熬地忍耐着。
被世俗道德禁锢,生活却告诉她们,女人本该如此。
可我们却忘了,婚姻不是女人的独角戏,更不是任何一个女人单独背负的责任。
就像《致橡树》中写的:我们既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也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如果选择委曲求全,依然得不到幸福。
不如放手让自己自由,做回自己,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而去争取幸福的这个过程,并不丢人。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